近日,一名網約車駕駛員通過青島市政府信箱咨詢“能否在公交車站停車等客”。相關部門的答復顯而易見,公交車站是乘坐公交車乘客上下專用位置,不允許停車,違停將面臨處罰。這個看似簡單的咨詢背后,反映出網約車司機群體面臨的兩難抉擇。若按平臺規則在原地等待乘客,將因違停處罰;若為避免處罰駛離,則可能被平臺判定為"服務違規"扣減信用分。
這種矛盾并非個案。昆明市西山區人民法院曾審理了一起案件,一名網約車司機因拒絕在禁停區停車,遭乘客毆打至住院。該事件最終以乘客被行政拘留告終,但暴露出平臺規則缺陷導致的司乘矛盾激化問題。還有媒體報道,杭州一名網約車司機因協商將上車點調整至禁停區20米外,乘客竟在車內滯留超24小時索要賠償。這類極端案例反映平臺缺乏對異常情況的應急處理機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糾紛最終多依靠司機與乘客的私下協商解決,平臺則隱身于糾紛之外。
一般來說,打車時遇到禁停區或停車不方便,司機會主動與乘客溝通“多走幾步”,只要情況屬實,大多數乘客會選擇體諒。但是,這種體諒也恰恰反映出平臺在技術防范層面的缺位——既未建立禁停區域數據庫,也未設置接單前的合規性校驗程序。哪怕該定位是禁停區,網約車平臺機械要求司機必須抵達乘客定位點。
其實,合規性與服務體驗并非對立關系,關鍵在于平臺是否愿意投入成本優化系統。首先,網約車平臺應當將交通法規作為算法設計的基礎準則。其次,平臺可以通過建立禁停區域數據庫、設置接單前合規性校驗等技術手段規避風險。當乘客將上車點誤設為禁停區域時,平臺系統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自動識別并提示修正,并同步通知乘客。
這些技術改進雖然會增加平臺研發成本,但相比可能引發的法律風險和司乘沖突,顯然是更明智的選擇。正如成都一名網約車司機在采訪中所說,“希望平臺能從用戶定位的上、下車定位點方面提升服務。在禁停、限停路段為乘客做有效提醒,方便司機停車,也有利于避免司乘矛盾的發生。”
網約車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通過“司機-平臺-乘客”三方協作,平臺若能以技術手段降低合規成本,同時強化規則透明性,既能避免司機違章風險,又能保障出行效率。每一位乘客對合規上車的配合,也將成為推動行業進步的重要力量。
信網評論員 趙曉珊
[來源:信網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