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求職工作,第一步就是租房,如果租到甲醛房就成了令人頭疼的事。當劉女士花費500元自費檢測出租住的單間甲醛濃度嚴重超標時,想退租卻遭中介以“天氣太熱,過段時間散散味就好了”為由拒絕,無奈通過法律途徑維權。(詳見:租客自費檢測出甲醛超標 要退房中介公司不同意)這一事件并非個例,據《2025中國城市長租市場發展藍皮書》顯示,我國有近2.6億租房人,“甲醛房”問題已成為租房族的普遍困擾。
甲醛對健康的危害極大,可引發呼吸道疾病、過敏反應甚至更嚴重的疾病,但租客維權卻面臨重重阻礙,其中檢測費用高昂、程序復雜成為主要門檻。
為壓縮空置期、快速出租,部分房東或中介選擇突擊裝修,使用廉價建材,并省略必要的通風散味流程,甚至規避專業空氣質量檢測,導致“即裝即租”房源成為健康隱患。此外,中介可能通過隱瞞裝修材料或偽造檢測報告逃避監管,而租賃合同中的不平等條款更是讓租客維權難上加難。即便勝訴,租客通常只能拿回押金、剩余租金及檢測費用,而律師費、醫療費等附加支出難以獲得補償。這種現狀會讓租客感覺十分被動,極不公平。
針對此類問題,必須從源頭規范與降低維權門檻。深圳曾在《關于規范住房租賃市場穩定住房租賃價格的意見》,要求租賃住房經改造或重新裝修首次出租,須經專業檢測符合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后,方可對外出租;北京在《北京市住房租賃條例》中也明確規定,出租房屋應符合建筑、治安、室內空氣質量等安全規定和標準,這些舉措值得借鑒。此外,可探索“租房前甲醛檢測”機制,要求房東或中介在出租前提供正規檢測報告,并將其作為合同附件,確保信息透明。同時,建立“檢測費用先行墊付”機制,若結果超標則由房東承擔費用,合格則由租客支付,以降低維權門檻。引入“租房空氣質量保險”也是可行之策,通過保險理賠為健康受損的租客提供保障。
對此,租房者也不要當“被割韭菜”的工具,當遇到糾紛時不要因為浪費時間等原因“便宜”了租房公司。在選擇房源時,應優先考慮信譽良好的中介,對裝修特別豪華或網紅風格的房屋保持謹慎。簽訂合同時,可明確約定房屋環境質量標準和檢測義務,要求房東提供相關檢測報告。若懷疑房屋存在甲醛問題,應協調雙方共同委托專業機構檢測,以確保健康安全。
掃清亂象、破除困境,需制度系統性發力才有保障。7月21日,國務院公布的《住房租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我國首部專門規范住房租賃的行政法規,明確要求出租住房必須符合建筑、消防、室內裝飾裝修等安全標準,此外,《條例》明確,大幅提高了違法成本,設立“資金監管賬戶”,對虛假房源發布者最高處以10萬元罰款。
健康權是最基本的民生權益,“有毒的出租房”需要用法律法規、行業標準消消毒了。當甲醛超標成為“常態”,而維權卻成了“例外”,這不僅是行業的失職,更是監管的缺位。唯有相關部門完善規則、強化執行,推動制度落細落實,才能讓租客不再“用健康試毒”,真正實現“住有所安”。
信網評論員 陸云琦
[來源:信網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