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網報道了《絕版“尖叫”炒至“天價” 無資質也能在閑魚上架二手飲料》。這個被戲稱為“酸煙灰水”“腐爛草根味”的飲料,曾高居“五大難喝飲料”榜首。據了解,這款紅色“尖叫”已經停產,如今網上銷售的多打著“絕版”“珍藏”噱頭,成了二手市場的香餑餑。更離譜的是,有賣家掛出8900元一箱(15瓶)的驚悚價格,還大言不慚標注“升值空間大”,有網友跟帖吐槽:“真有這樣的大冤種嗎”“真有人瘋癲了”……
“曾經的我,你愛答不理;現在的我,你高攀不起。”電商平臺數據顯示,近7天“紅色尖叫”搜索量暴漲320%,二手交易中68%的商品距保質期不足15天。在2024年9月,農夫山泉曾限時復刻1萬箱紅色“尖叫”(單瓶5元),上線3天即售罄。
回歸飲料本身來說,這批“尖叫”20周年推出的限時復刻版——農夫山泉“紅色尖叫”(植物型人參味),屬于功能飲料類目,保質期為12個月,即將到達保質期限。有專家提醒,炒作過期飲品存在健康風險。畢竟這些飲料都快過期了,功能性成分或已降解,人參提取物更可能變質產生有害物質,飲用后可能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消費者不論是為哪一種心理買單,也應該理性對待。無意義的跟風炒作、頭腦發熱的去搶購,最后只能自己受傷扛下所有。所謂的高價,只不過是流量裹挾的泡沫,不如及時抽身,讓情緒溢價停在合理區間。
有00后消費者坦言:“花88元買的不是飲料,是朋友圈的話題標簽。”停產、情懷、獵奇、爆火……正是這些非理性的特征,炒作停不下來,消費者似乎也被“做局”了。實際上,類似的炒作并不罕見。此前有媒體爆出,在某App上,參考發售價1499元的李寧韋德之道4銀白款,頁面顯示僅42碼有貨,且售價高達48889元,漲幅高達31倍。近年來,“谷子經濟”大熱,帶動熱門IP周邊銷售快速上漲,一塊《排球少年》里的限定徽章在二手平臺上被炒至7.2萬元。今年,LABUBU成為新的頂流,在二級市場,先是一件薄荷色的初代LABUBU雕塑賣出108萬元的的天價,再是原價99元的搪膠毛絨玩偶,隱藏款“本我”一度漲到4000多元,身價翻了40倍不止……
從炒鞋到炒盲盒,從谷子到聯名,還有絕版的“尖叫”,所有脫離使用價值的炒作最終都會回歸理性。炒作終歸是炒作,當稀缺性不再,溢價空間自然崩塌。這種投機心理推高價格的同時,也讓市場變得脆弱,一旦熱度消退,缺乏真實消費支撐的價格必然暴跌。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尖叫”炒作的背后,二手平臺成為“裝睡叫不醒”的中轉地。食品具有特殊性,保質期有限,運輸過程中易受外界影響變質,難以確保食品儲存條件和來源的合法性。閑魚平臺明確規定銷售食品需提供相關經營資質,否則不允許上架,但在平臺上仍存在大量無資質售賣二手飲料的情況。二手平臺監管的缺位,成為了這場鬧劇背后的“推手”。商家想搭順風車,若平臺監管不到位終究會“翻車”。有關部門還需及時出手,增強對二手交易的管控,加大懲戒力度,完善追責機制,倒逼平臺承擔責任,才能盡可能避免產生金融泡沫、消費者維權無門等風險。
“升值的想象空間大,想象的升值空間大。”紅色尖叫的天價炒作,折射出消費市場的非理性狂歡。目前,農夫山泉熱線的工作人員表示,對于二手平臺上價格被炒高的情況,他們會反饋給相關部門核實。至于“紅色尖叫”是否會重新銷售,工作人員表示需以實際銷售情況為準。總之,消費者愿意購買溢價產品以及獵奇的心理可以理解,但還是要仔細掂量,畢竟誰也不知道下一個“韭菜”會不會是自己。
信網評論員 李源菁
[來源:信網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