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HOCH漢堡節(jié)青島站首日創(chuàng)下夜間客流新高,這場持續(xù)至8月3日的活動預計10天客流量將突破百萬人次。市民尹蕓特地從黃島趕來:“像我這樣很少參加活動的人都被吸引出來了。”火爆程度毋庸置疑。然而,與誘人美食相伴的,是人群中明目張膽兜售“50元免排兩小時”的黃牛,是某些攤位員工“慢鏡頭”般的制作速度。這一切,在無需門票的開放式活動場景下,顯得格外刺眼,更令人深思:治理黃牛與效率亂象的難點,從來不在“能不能”,而在“想不想”與“值不值”。
人潮即商機,黃牛嗅味而來。青島奧帆中心的這場美食狂歡,因其露天、免費、高流量的特性,理論上為黃牛提供了“完美”的滋生土壤。但土壤之所以肥沃,關鍵在于主辦方、商家以及部分消費者形成了縱容黃牛的三方“默契”。
對主辦方而言,開放式活動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低門檻、高人氣。其管理重點往往集中在基礎安保和場地協(xié)調,面對排隊秩序和黃牛倒號這類問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精細化管理的動力和意愿不足。“黃牛賣的是商家產品,隊伍排的是商家攤位,只要不出安全事故,為啥要管?”這種“無傷大雅”的思維,讓治理停留在口頭或象征性巡邏。正如一位青島活動策劃人士坦言:“抓黃牛需要專門隊伍、識別、驅離甚至報警,成本高、見效慢,還可能引發(fā)沖突影響活動氛圍。在KPI重視考核人流和營收的情況下,誰會主動攬這‘瓷器活’?” 維護公平的公共成本,就這樣被轉嫁給普通消費者承擔。
對參與品牌商家而言,黃牛的存在早就被扭曲地視為“人氣證明”。攤位前蜿蜒長龍是絕佳廣告,至于隊伍里有多少是真實消費者,多少是黃牛代排或“人造”出來的,商家有時并不在意,甚至暗中鼓勵并自掏腰包。此外,“磨洋工”控制出餐速度是制造火爆的常用伎倆。有現(xiàn)場市民反饋:“明明可以同時操作幾個漢堡,卻偏偏慢悠悠一個個做,包裝紙都能拆半天,面團也是現(xiàn)揉的。隊伍越長,他們越高興。”商家追求的是單位時間內銷售份數(shù)的最大化,在流量即王道的邏輯下,賣給黃牛還是真實食客,錢是一樣的,公平與體驗淪為次要。部分熱門商家甚至與“熟面孔”黃牛形成心照不宣的“合作”,確保自己的攤位一直大排長隊。
需求催生供給。面對動輒一兩小時的烈日或夜晚下的漫長等待,一部分時間成本高或體力不支的消費者,確實存在“花錢買便利”的切實需求。“帶孩子排不了那么久”“請年假來的不想全浪費在排隊上”……這部分需求,為黃牛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雖然痛恨加價,但在“立即享受”的誘惑和現(xiàn)實困難面前,部分人選擇了妥協(xié)。客觀上,這滋養(yǎng)了黃牛市場,也讓治理失去部分民意基礎——“有人愿買,管了豈不惹人嫌?”
更深層的思維是“一錘子買賣”的短視心態(tài)。活動主辦方和參與品牌,尤其非本地的,常視此類流動性活動為快速收割流量和現(xiàn)金的機會,卻忽略了對口碑的透支。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是許多消費者的真實寫照。青島本地的美食愛好者在社交媒體吐槽:“排到懷疑人生買的網紅堡,味道一般,感覺被割韭菜,以后這種‘節(jié)’真得掂量掂量。”黃牛插隊引發(fā)沖突、漫長等待耗盡熱情、高價買來的食物因等待時間過長口感變差……負面評價在社交媒體上的快速傳播,損害的是活動本身乃至青島作為旅游目的地的短期口碑。
“磨洋工”營造火爆的商家獲得了更多曝光和短期收益,那些誠信經營、努力提高效率的商家卻可能因“隊伍不夠長應該是味道一般”而被忽視和冤枉。這打擊了商家提升效率、優(yōu)化服務的積極性,助長了投機取巧的風氣,最終傷害整個業(yè)態(tài)。當消費者對整個品類或活動形式產生“都是套路”“不值當”的刻板印象時,所有參與者都是輸家。
大型活動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奧帆中心作為地標,承載著游客對青島的期待。誠然,治理絕非無解。關鍵在于打破各方“動力缺失”的僵局,扭轉“一錘子買賣”的短視思維,讓治理變得“有利可圖”或“不得不為”。活動主辦方必須被明確為秩序管理第一責任主體。政府監(jiān)管部門包括文旅、市場監(jiān)管、公安等應將秩序、投訴率、黃牛整治成效納入審批評估核心指標,口碑評價應成為能否獲得政府場地、宣傳等支持的關鍵指標。商家則要認清現(xiàn)實,提升效率與透明度、明確拒絕與黃牛合作、配合主辦方實施限購等措施……社交媒體時代,一次糟糕體驗的分享足以重創(chuàng)品牌,良好口碑才是長久之道。
治理開放式活動的亂象,缺的不是方法,是打破利益惰性、扛起主體責任的決心。只有主辦方將活動口碑視為生命線、商家明白真誠高效方能贏得長久青睞、監(jiān)管的利劍高懸,“黃牛”與“慢動作”自無立錐之地。莫讓舌尖盛宴,淪為透支城市信用的“一錘子買賣”。青島的魅力,值得用不打折扣的體驗來守護。
信網評論員 秦璐
[來源:信網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