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八一”建軍節,青島的大街小巷里,平實而深刻的活動將“軍民魚水情”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日常場景。國防教育織入市井生活的經緯,家國情懷在煙火氣里生根發芽。
軍民共筑 從歷史回響到現實脈動的共情傳遞
青島的軍民情深,不僅流淌在節慶的溫情里,更體現在心中涌起的精神共鳴。
7月29日,青島市首家鎮街雙擁展覽館啟用,村莊搬遷展區那句“為了部隊建設,不給補償俺也搬”的質樸誓言,讓黨群同心支持國防事業的故事,成為群眾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紅色教育的鮮活教材;陳列的1954年中央慰問團紀念章、擁軍支前老物件,將“陳毅子弟兵團”等歷史故事轉化為可觸摸的集體記憶……家國情懷完成了最自然的代際傳遞。
海軍博物館的永恒魅力,在于它將歷史悲歡凝練為可登臨的實體。家長攜子攀上退役潛艇的舷梯,眺望窗外交錯的現役艦艇航跡。這一刻,往昔崢嶸與當下使命在膠州灣的波光中重疊。更值得深思的是,歷史與當下的對話進行交融。日前,青島海洋軍事展覽館的研學營邀請海軍881艦航海長于平,帶領少年觸摸555導彈護衛艦的鋼板,解讀“海疆守護”的現實意義。孩子們最大的感慨是:“萬里海疆的安寧多不容易!”這種沉浸式教育,讓國防意識沉淀為少年心中的“深藍夢想”。
青島涌動雙擁熱潮 一座城軍愛民、民擁軍的基因圖譜
青島街頭巷尾的細節,織就了全國唯一的“十連冠”雙擁模范城密碼。
棧橋景區售票處,“軍屬免票”綠牌與“榮軍優撫醫院名單”并列懸掛,游客掃碼即可獲取《青島雙擁地圖》;海鮮市場里,“榮軍攤位”的紅色標識格外醒目,有攤主笑言:“現役軍人來買魚,我總得多塞兩條!”
這些碎片共同拼出青島雙擁的立體圖景:當游客在五四廣場拍攝“五月的風”雕塑,鏡頭稍移便能框入海軍博物館的艦桅;當出租車駛過萊陽路8號原海軍大院,司機隨口講起院里水兵幫居民抗臺風的舊事……軍愛民、民擁軍在此已非政策要求,而是城市氣質的自然流露。愛軍擁軍成為青島黨政軍民刻在骨子里、融在血液中的思維習慣和行為自覺。
軍民魚水情誼深 涉軍元素刻入城市公共空間
國防教育最有效的狀態,不是刻意為之的灌輸,而是生活場景中的浸潤。
黃島區的海軍路如一條蜿蜒的藍色動脈,串聯起國內首座海軍主題公園的每一處精神地標。晨跑者途經“釣魚疊嶂”景觀,目光掠過“永興凌云”機場跑道模擬區,退役的殲-5戰機與HY-2反艦導彈靜立道旁,裝備介紹牌吸引群眾駐足閱讀。當軍事符號脫離封閉展館,嵌入公園、步道、街景等公共空間,國防教育便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索”。恰如海軍公園螺旋槳雕塑的隱喻:軍與民如槳與舵,唯有咬合共生,方能破浪深藍。
在青島,尊崇是一張免費乘車和游覽景區的“榮軍卡”,是“榮軍聯盟”商戶里的就餐、購物優惠,是醫院就診、機場值機時的軍人優先……“榮軍矩陣”就是青島市落實“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的注腳。在市南區中山路街道,一條醒目的“榮軍街”成為城市雙擁的新地標。沿街商鋪紛紛掛上“榮軍商戶”標識,為現役軍人、退役軍人提供消費折扣、優先服務等實實在在的優惠。街道將尊崇軍人的社會氛圍化作溫暖日常,“榮光”在柴米油鹽中熠熠生輝。
青島的“八一”記憶已沉淀為城市肌理。家國情懷的培育,終究要穿越歷史烽煙與時代喧囂,回歸到“人”的溫度。它從不需要震耳欲聾的宣言,只需在街巷煙火里埋下一粒種子,然后靜待歲月讓它枝繁葉茂。當國防教育脫下節日盛裝,才真正走進億萬人的生命日常。
信網評論員 秦璐
[來源:信網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