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重溫那場關乎民族興衰的偉大勝利、傳承歷經戰火洗禮的抗戰精神,意義重大深遠。
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日本為伺機占領青島這個重要的港口和軍事基地,于8月14日制造了“德縣路事件”,企圖為登陸青島制造口實。因日本在華北戰場日趨擴大,兵力不足,加之青島的日本僑民和財產眾多,雖有進攻青島的計劃,但尚未實施軍事行動。12月4日,隨著國民黨戰局的急轉直下,蔣介石電令青島市長沈鴻烈“焦土抗戰”,并相機撤出青島。12月18日至25日,沈鴻烈下令炸毀日本九大紗廠、破壞了青島港主航道后,國民黨軍隊撤離青島。
1938年1月10日,日本海軍兵分幾路,從山東頭、沙子口、浮山灣和匯泉灣等處登陸,未發一彈、兵不血刃地進入市區。青島淪陷之后,成立了偽青島治安維持會和偽青島特別市政府,作為殘酷統治、魚肉百姓的傀儡政權。
在青島籠罩著黑暗的日子里,中國共產黨領導著抗日武裝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兩個多月后,日軍受降儀式在匯泉跑馬場正式舉行。青島,自此結束了被殖民的歷史。
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激勵所有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和平來之不易,和平必須捍衛。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要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
當前,青島正把沉淀在歲月深處的精神能量,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澎湃動能。楊家山里紅色教育基地在抗日戰爭時期是連接膠東和濱海兩大戰略區的重要交通樞紐,被譽為“紅色堡壘村”。基地展館內,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一件件飽經滄桑的實物展品,仿佛將人們帶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生動再現了楊家山里的崢嶸歷程。近年來,楊家山里示范片區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紅色傳承、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山東省公布第三批創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范區名單,楊家山里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成功入選。2023年,楊家山里示范片區累計接待游客60萬人,旅游收入達1.4億元,自然村集體平均收入超3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3.7萬元。繼承并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楊家山里示范片區正續寫著新的傳奇……
用心聆聽“老兵故事”,感受穿越時空永恒不變的精神力量,讓紅色故事更好流傳下去,讓紅色精神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這是一種基因賡續,更是一種使命傳承。今年95歲的單傳增曾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眾多戰役,曾七立三等功、兩立集體二等功。單傳增說,“從1944年參軍到現在,我已經從事醫療工作81年,見證了我們國家醫療事業的發展,也見證了祖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蛻變,我真的感到由衷的自豪和欣慰。”97歲的抗戰老兵宮健,身經百戰,6次負傷,其中2次重傷,至今尚有彈片嵌在頸部難以取出,腿上刻有一道道顯眼的傷痕……宮健說,現在身體還不錯,多虧當年天天跟日本鬼子“賽跑”,練就了一副硬身板。如今通信工具的迅速發展,讓自己這個“傳令兵”感到新奇又高興,“日新月異,日子越來越好了。”
硝煙雖已遠去,但血的教訓不能忘卻,民族苦難不應忘卻。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前進道路上仍存在各種風險挑戰,要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堅定不移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奮斗,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信網評論員 李源菁
[來源:信網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