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的經濟版圖中,民營經濟已從“配角”躍升為當之無愧的“主角”。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5月,青島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市60%以上的投資和稅收、70%以上的進出口、80%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以及90%以上的經營主體數量。這一數據的背后,離不開政策的持續加碼和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讓民營企業信心倍增,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創新賦能 從“制造”到“智造”
以數字化轉型為引擎,青島民營經濟正加速邁向高質量發展。作為國家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青島已推動796家企業納入改造范圍,其中238家通過驗收并獲得3373.7萬元獎補資金支持。以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例,已服務超16萬家企業,覆蓋家電、電子等多個行業,并持續通過“AI+工業互聯網”技術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助力“青島制造”向“青島智造”升級。
數字化轉型的成果不僅體現在本地,更在國際上大放異彩。在中東國家阿曼,由青島大牧人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智能雞舍,實現了從溫度調控到喂食、雞糞清理的全流程精準管理。深耕養殖設備領域20年的“大牧人”,不僅讓中東母雞學會“吹空調”,更在2024年實現了國際訂單的翻倍增長,成功開拓了羅馬尼亞、巴林等新市場。
為持續激發企業創新活力,青島今年出臺了《青島市瞪羚、獨角獸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等政策文件,精準支持創新型企業。上半年,通過“青島政策通”平臺兌付資金12.48億元,以“真金白銀”為企業創新注入動力。
優化營商環境 助企業“輕裝上陣”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民營經濟發展的沃土。青島近年來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網通辦”“秒批秒辦”等舉措,顯著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例如,市南區搭建的“企業服務智慧平臺”,集政策查閱、智能匹配解讀、線上申報兌現等功能于一體,實現了惠企服務的“一網通辦”;嶗山區針對企業反映的公平競爭、融資服務、賬款清欠、政策落實四類問題,建立“四張清單”動態管理臺賬,通過專項督辦和聯席會議推動問題解決。目前,46項企業急難愁盼問題已100%辦結,惠及43家企業。
此外,青島市生態環境局近日印發的《青島市生態環境局第四批優化營商環境惠企措施》,進一步優化了審批流程。例如,在2個重點行業試點AI智慧環評服務,企業只需輸入項目信息即可智能預判選址和政策合規性;同時,通過“圓桌式”座談幫扶和“收集-交辦-反饋”閉環機制,為企業提供“一對一”精準服務。這些舉措從“審批減法”到“服務加法”,從“被動監管”到“主動賦能”,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青島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為地方經濟注入了強勁活力,也為社會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成為經濟穩步增長的重要引擎。未來,青島將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優化營商環境,為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青島力量”。
信網評論員 陸云琦
[來源:信網 編輯:陳燭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