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院血管外科成功救治一名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患者。回顧整個診治過程,每一步都關乎生死——及時發現、精準診斷、快速手術,最終從“死神”手中奪回了患者的生命與腸管。
七旬老人突發劇烈腹痛 醫生精準診斷,及時揪出背后的“隱形殺手”
72歲的高先生(化名),因突發劇烈臍周絞痛伴腹脹、惡心嘔吐、腹瀉,且癥狀在吐瀉后未緩解,由120緊急送至醫院急救中心。急診初查腹部平掃CT未發現“明顯器質性病變”,對癥治療后癥狀未改善。因患者同時存在下肢發涼、麻木,進一步檢查下肢動脈彩超提示“下肢動脈閉塞”,請血管外科急會診。
血管外科呂志祥主治醫師接到急會診通知后迅速趕到急診大廳,一邊仔細檢查患者下肢血管情況,一邊了解患者腹痛情況。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職業敏感性,呂志祥注意到關鍵細節:患者“突發劇烈腹痛”“癥狀與體征不符”且有“心房顫動”病史——這正是急性腸系膜動脈栓塞的典型特征!這種疾病是最嚴重的罕見急腹癥之一,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為明確診斷,呂志祥第一時間為患者完善腹部強化CT檢查,最終確診“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
開通綠色通道快速手術 30分鐘搶回患者生命與腸管獲贊揚
“時間就是生命”,越早治療,越能保全腸管、挽救生命。確診后,血管外科上報科室主任高成,迅速評估病情,立即啟動緊急救治流程。考慮到患者基礎病多(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房顫),傳統開腹手術創傷大、風險高,而介入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風險低的優勢,科室團隊果斷決定實施“經皮腸系膜上動脈取栓術”。
高成主任團隊啟用綠色通道,在麻醉與圍手術期醫學科的密切配合下,僅用30分鐘就通過先進的血栓抽吸導管清除了阻塞血管的血栓,成功恢復腸道血流。術后患者腹痛即刻明顯減輕,第2天恢復正常排氣、排便,很快正常進食,腸管得到完整保全。
此外,針對患者同時存在的下肢動脈閉塞問題,待腸道功能恢復后,團隊再次通過介入微創手術為他開通下肢血管。術后患者下肢血運恢復良好,發涼麻木癥狀完全消失。目前已康復出院回家。
“正是呂志祥大夫精湛的醫術、果斷的判斷和爭分奪秒的行動,挽救了我父親的生命,使我們全家得以避免一場巨大的悲劇......”出院后,高先生家屬通過12345熱線平臺發來一封情感真摯的感謝信,表達對呂志祥醫生和醫院血管外科的由衷謝意和高度贊揚。
專家提醒:房顫患者需警惕,突發腹痛別忽視
高成主任介紹,急性腸系膜缺血(AMI)又稱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指腸道血液灌注突然減少,進而導致腸壞死,占急腹癥的1%~2%,死亡率高達50%~80%。發病原因主要包括動脈血栓形成、動脈栓塞(ASMAE)、靜脈血栓形成及非閉塞性缺血等,其中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是最常見的病因,約占AMI的40%~50%。ASMAE一般表現為嚴重的急性腹痛,缺乏明顯的特異性體征,早期診斷存在困難,通常在晚期才得以確診。一旦確診ASMAE,外科手術是最常見的選擇,減輕腸管缺血和切除壞死腸管是開腹手術的基本原則。但隨著血管腔內介入治療的迅速發展,因其風險小、創傷小、住院周期短等優勢,成為外科手術的理想替代方案。盡管在ASMAE診斷和治療方面已經取得重大進展,但很多時候ASMAE被確診時已經發展為不可逆的腸管壞死,因此,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對患者的生存和預后至關重要。
專家在此提醒:有房顫病史的患者是高發人群,一旦出現突發劇烈腹痛,務必及時就醫,爭取黃金救治時間。
文/通訊員 馬華 記者 叢黎
[來源:信網 編輯:李源菁]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