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鏈條節糧減損,山東有“糧”策
2025年國際糧食減損大會即將在山東濟南拉開帷幕,有關國家政府官員、國際組織代表、知名專家學者等將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交流糧食減損治理機制、技術應用等,攜手促進全球糧食安全。
節糧減損為何重要?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每年全球糧食從生產到零售全環節損失約占糧食產量的14%。這個損失每降低1%,就相當于增產2700多萬噸糧食,夠7000萬人吃一年。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節糧減損相當于無地“增產”,是增加糧食有效供給的“無形良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山東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責任重大。近年來,山東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增產與減損并行。一方面做好“加法”,推動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集成發力,糧食總產已連續4年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今年夏糧單產水平和總產增量均居全國第一;另一方面做好“減法”,牢固樹立“減損就是增產”的意識,瞄準從生產到加工、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推動各環節落實節糧減損。
先看糧食生產環節,機收減損大有文章可做。當前,我省小麥、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穩定在98%以上,農機裝備在糧食收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我省情況看,如果小麥機收損失率降低0.1個百分點,就能挽回5000多萬斤糧食,相當于多種6萬多畝小麥。
一手抓裝備優化、一手抓機手培訓,機收減損潛力被持續挖掘。數據顯示,2024年,全省小麥、玉米平均機收損失率分別為0.81%、1.57%,均控制在小麥1%、玉米2%的目標以內。與上一年度相比,小麥、玉米機收損失率分別降低了0.18個百分點、0.06個百分點,相當于增產小麥9700多萬斤、玉米3200多萬斤。
接著看糧食儲存環節。為確保糧食儲得好,我省實施“綠色倉儲提升行動”,新建設一批高標準糧倉,同時對原有糧倉進行升級改造。濟南、臨沂、日照等市探索應用智能扦檢一體化系統,應用液壓翻板卸車機、環保除塵清理篩等高效環保入庫設備,自動完成送糧車輛扦樣、檢驗工作,實現無人化操作,不僅效率提升1倍,而且減少糧食撒漏。據測算,通過實施這一行動,全省地方儲備糧綜合損耗率降至0.38%,低于國家1%的標準,綠色儲糧成效顯著。
再看糧食加工環節。各加工企業通過實施設備技能化改造、優化生產工藝,推進“吃干榨盡”加工模式。像德州發達集團研發“六皮九心三渣兩尾”制粉工藝,出粉率從77%增至79%,按年加工小麥270萬噸計算,可提高面粉產量5萬余噸。在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一粒小麥被加工成600多種產品,就連小麥麩皮等副產物也被加工成膳食纖維、蛋白肽等,過去的生產廢料變成了高檔產品。數據顯示,全省小麥加工環節損耗率均在1%以下、平均損耗率為0.55%,全省糧食加工轉化利用率達98%以上。
最后看餐飲消費環節。我省常態化開展“光盤行動”,大力推行分餐制,積極培育綠色餐飲主體,倡導綠色、低碳、簡約、適度的餐飲服務方式和消費方式。目前全省6830家限額以上餐飲單位均實行了分餐制。全社會“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日益濃厚,酒店普遍提供免費打包袋、打包盒服務,剩餐打包日益成為消費者的自覺行為,消費者節約用餐意識進一步提升,餐飲企業廚余垃圾總量大幅減少。
從生產源頭管控、儲運環節減損,到提升加工利用水平,再到遏制餐飲浪費,山東綜合施策、全鏈發力,讓節約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增產”,助力“齊魯糧倉”更加穩固。
本報記者 毛鑫鑫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