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個地下停車場有序推進!青島歷史城區“設施擴容+智慧停車”應對“大客流”
這個夏天,青島歷史城區人氣火爆。尤其是隨著第35屆青島國際啤酒節老城會場開幕,這里的客流量持續高漲,據統計,開幕僅三天便累計吸引客流150余萬人次。然而,大量游客的涌入也給歷史城區的交通帶來不小的考驗。
隨著青島停車設施建設的不斷推進以及“全市一個停車場”平臺的高效運行,歷史城區在旅游旺季通過設施優化和智慧停車等方式,應對停車大流量。
停車設施建設:擴充容量,挖掘潛力
停車,不僅涉及到城市交通的順暢和有序,還關系到市民和游客的出行體驗和滿意度,尤其是熱門景區景點周邊。為有效緩解歷史城區停車供需矛盾,近年來,青島在停車設施建設方面不斷發力,擴增量、挖存量,全方位增加停車資源供給。
在增量建設上,一批新建停車場建成投用,成為緩解停車難題的“主力軍”。中山商城及禹城路地下停車場自建成啟用以來,便成為市民游客游逛老城區及棧橋等景區的重要停車點,實現周邊交通的地下分流,有望緩解老城區部分路段地面交通緊張的狀況。青島靜態交通公司數據顯示,啤酒節開幕以來,中山商城停車場日均停泊車輛從原先的330余輛增加到至450余輛,高峰時段超過500輛;泊位周轉率明顯提升,各項數據均創近期新高。同樣投入使用的八大峽廣場停車場(一期),配建地下車位215個,地上部分還配備20個大巴停車位,極大地滿足了海濱景區旅游車輛的停放需求。
在挖掘存量方面,青島充分利用早期人防設施、邊角地帶等空間,變廢為寶。龍山人防地下停車場為前往信號山公園等景點的游客提供了便利的停車服務,啤酒節啟幕以來,龍山人防停車場同樣“滿載運行”,平均每天停車數量達到750輛,車位使用率約92%。
除了已經建成投用的停車場,老城區還有一批正在建設中的停車場。在龍口路20號、大學路4號地塊地下停車場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在有序施工,加快建設。項目位于廣西路以南、龍口路以西、大學路以北、常州路-人民會堂以東,地上以公園廣場為主,配建綜合文化設施建筑,地下建三層停車場,規劃停車泊位248個。據了解,項目正加快推進主體施工,預計年底完工。項目建成后,地上區域可以為周邊居民及游客提供公共設施服務功能,同時擴大網紅活動體驗范圍,活化歷史街區;而地下停車場能夠有效緩解區域停車難題,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帶動片區客流效應。
另外,中山路歷史城區周邊區域的八大峽地下停車場項目(二期)、青島灣地下停車場項目均在有序推進,建成投用后將增加該區域停車資源供給,為市民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停車服務。
記者從市停車設施建設指揮部獲悉,近年來,為挖掘更多資源有效緩解停車難,青島創新運用“人防+、公園+、立交+、學校+、邊角地+”五個加法建設模式,利用城市邊角空地、棚改騰空用地、公園綠地等有限空間建設停車場。2022年以來,青島推動實施公共停車場291個,泊位約10.6萬個,連續6年新增泊位數量全省第一。今年計劃推進實施66個公共停車場建設項目,新增泊位1萬個以上,目前已建成泊位5900余個。
“全市一個停車場”平臺:數據賦能,智慧停車
如果說停車設施建設是解決停車難題的硬件基礎,那么“全市一個停車場”平臺則是實現高效停車管理的“智慧大腦”。目前,該平臺接入1600個經營性停車場,整合46.3萬個泊位,構建起全市統一的停車大數據中心,實現停車信息“一網統管、一平臺運營”。
通過與之配套的“青島停車”App,游客只需在出行前輸入目的地,周邊停車場的分布位置、泊位數量、飽和狀態、收費標準等信息便一目了然。目前“青島停車”注冊用戶達212.66萬人、綁定車輛85.38萬輛。“朋友提醒我們,可以用‘青島停車’提前看一下中山路周邊的停車場,我們感覺很實用,找車位挺順利。”河南鄭州游客孫先生說,這就好像為游客提供了一份詳細的停車地圖,能夠提前規劃好停車方案,避免了到達景區后盲目尋找車位的困擾,節省了時間和精力。
除了硬件設施建設和平臺技術支持,青島公安交警部門還加強對歷史城區周邊道路的交通疏導,根據不同時段的交通流量,合理安排警力。啤酒節活動期間,交警部門提前制定交通保障方案,增派警力在重點路段和路口指揮交通,確保活動周邊道路的交通秩序。(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梁超 文/圖)
[來源:觀海新聞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