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好風正揚萬里帆
——山東青島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它會跳舞嗎?”“它能聽懂我說話嗎?”
在不久前舉行的青島具身智能機器人生態發展大會上,來自本土企業的多款人形機器人、機器狗等網紅產品悉數亮相,備受觀眾矚目。此次大會同期發布了《青島市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2025年行動方案》,再一次彰顯了青島搶灘“具身機器人”這一火熱賽道的決心。
青島市政府在2025年工作報告中提出“在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上聚力攻堅求實效”,并配套出臺了一批專項政策,為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謀劃了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
高質量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青島作為科創名城的“顯示度”也越來越高: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榜單上,青島市持續進位,升至全球第20位、全國第8位,成為近5年國內位次躍升最快的城市。
讓科創體系煥然一新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當下,“人形機器人”賽道炙手可熱。2025年5月14日,海爾創投與青島創投共同簽署青島市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基金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發起設立目標規模100億元的投資基金。雙方的攜手合作,彰顯的是青島在這一熱門產業布局上的雄心壯志。
打創新牌、走創新路,青島邁出的第一步就是做強創新體系,將城市產業方向由原來“24條產業鏈”升級聚焦為“10+1”創新型產業體系,從單純注重產業規模向更加注重產業核心競爭力邁進。青島重點向“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引領、以科技成果轉化為主線、以海洋科技創新為特色、以科技研發投入為保障”四個方向發力,力爭到2028年,科技型企業數量、全社會研發經費總量、省級以上創新平臺數量、技術合同成交額、技術經紀人數量5項重點指標“翻一番”。
為推動具身機器人發展,青島先后印發《青島市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7年)》和《青島市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2025年行動方案》。超前布局人工智能所需的算力、數據等基礎設施。目前,青島已培育60余款大模型產品,打造了一批特色垂直大模型示范標桿。其中,創新奇智“奇智孔明”、海爾“HomeGPT”、卡奧斯“天智”、自然語義“Euler(歐拉)”4款大模型已通過國家備案。
為了讓科技創新盡快實現商業化落地,青島發布了新一批具身智能超級場景,覆蓋包括民政、智慧家庭、工業制造、智慧城軌等8個超級場景、60多個細分場景。
為暢通科技創新路徑,青島推出了“共享平臺”模式。登錄“青島古鎮口大學城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設施開放共享平臺”網站,船舶海工、人工智能、新能源、海洋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的53個高能級科創平臺和近500臺(套)科研儀器設備信息一覽無余,并全部面向社會共享開放。
“這些設備儀器來自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14家高校院所單位,企業單位可根據實際需求點擊儀器分類和服務領域,即可精準找到所需設備。”青島西海岸新區古鎮口海洋科教創新區高校理事會秘書處副秘書長鞠慶坤介紹說,“今年,我們還啟動了科創平臺產學研結對共建計劃,企業不僅能輕松查看科創平臺對應的產業領域、結對共建意向,還能一鍵獲取合作渠道,實現與高校科研團隊的零距離對接。”
錨定“高質量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強市”這一總目標,青島明確建立財政科技專項資金穩定增長機制,2025年科技專項資金增長不低于15%,并配套出臺成果轉化、海洋科技、研發投入等專項舉措,全面高效的“頂層設計”讓青島科創體系煥然一新,帶來強大競爭力。
讓企業成為創新主角
企業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最重要的“聯結器”,其數量多少、質量優劣,深刻影響著城市創新實力和產業發展。為激發企業創新活力,青島開展了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行動,鼓勵科技領軍企業牽頭或參與重大科技項目,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7月9日上午,在青島中鍛智能裝備設計院實驗室的電子顯微鏡下,一組特殊的電磁線圈正進行著第137次性能測試。這是青島宏達鍛壓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達鍛壓”)與高校聯合攻關的開關磁阻電機核心部件,其精度達到了微米級,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2019年,我們進口了一臺價值1.6億元的德國產萬噸級電動螺旋壓力機,錢花得肉疼啊!”宏達鍛壓董事長于學宏回憶說,2020年之前,我國大重型鍛壓設備依然依賴進口,國內航空航天等領域的重型鍛件生產全靠進口設備撐著。
轉機出現在2021年,在政府支持下,宏達鍛壓牽頭多家科研單位院所成立了“中鍛智能裝備設計院”產學研聯盟體,形成“企業出題、院校解題、聯合答題”自主創新模式。“為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在‘超重型電動螺旋壓力機精密鍛造智能成套裝備研發與應用示范’項目上,我們為宏達鍛壓申報了青島市級關鍵技術攻關項目,獲得支持資金300萬元。”青島膠州市科技創新發展服務中心高新技術科科長賈偉亮告訴記者。
“技術創新是場接力賽,產學研用就是最好的接力棒。”于學宏說,通過自主創新,他們收獲了累累碩果:宏達鍛壓的超重型壓力機躋身國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目錄,其萬噸級設備造價已降至進口產品價格的三分之一,訂單已排到2026年。
在國有企業創新方面,青島進一步完善了以創新為導向的國有企業評價和分配激勵機制,鼓勵企業聚焦主業,投資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走進位于青島海西灣的中船發動機有限公司總裝車間,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巨無霸”。“這是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臺氨燃料船用低速發動機,完成它的組裝調試需要經過上百道工序。”中船發動機有限公司技術與信息中心副主任劉佃濤告訴記者,根據國際海事組織出臺的船舶溫室氣體減排戰略,到2050年實現國際航運溫室氣體凈零排放,誰能在清潔能源船型中率先突破,就能在黃金周期中占得先機。
對此,中船發動機積極搶抓綠色船舶市場機遇,加大科研攻關力度。目前,已經完成了液化天然氣一期、二期和甲醇等低碳燃料主機產能建設。眼下正在進行氨燃料主機試驗能力建設,預計在今年實現投產,屆時總產能將超200萬馬力,其在綠色船舶動力交付能力上也躋身世界前列。
產業創新必須讓企業當主角,通過技術攻關、平臺建設、研發投入、成果轉化等方面的鼓勵引導,各類企業“千帆競發”的格局逐漸形成。數據顯示,近兩年來,青島科技企業“量質齊升”。從數量上看,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達到9777家,占全省五分之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8683家,占全省四分之一。
讓創新資源去最需要的地方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2024年,《青島市深化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改革十條措施》出臺,這是該市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的一次重大創新。其中,“先使用后付費”制度的推行,成為措施中的一大亮點。
“‘先使用后付費’制度通俗來說就是鼓勵成果到市場中去‘試營業’,”青島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轉化高級職員劉勃介紹說,鼓勵試點單位將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許可雙方可約定采取“零門檻費+階段性支付+收入提成”“延期支付”等方式支付轉讓、許可費,實現科研單位與中小微企業的互利共贏,提高成果轉化成效。
“先使用后付費”使企業有了更多承接成果落地的選擇,既可以提高企業的積極性,又可以緩解企業在創新發展中面臨的資金不足問題,減輕企業資金壓力的同時,提高企業對科技成果的承接力和轉化效能。
為打造良好的成果轉化生態,青島還成立了海洋科技大市場,建成了5000平方米線下綜合服務展廳。海洋科技大市場就像一個多元主體協同、多維資源匯聚的“大超市”,通過建設專業技術經紀人服務團隊、開發網上大市場等方式,讓企業在平臺上快速找技術、技術在平臺上快速找落地場景,幫助各方像網購一樣便捷對接。
青島瑞思德生物科技公司是一家專注于基因組學、細胞生物學等技術的高科技創新型公司,其聯合創始人、技術總裁張炳強表示,企業正在開發一款抗癌藥物,有一項關鍵技術亟需突破。在海洋科技大市場舉辦的“青島好成果”產學研對接活動中,技術經紀人、海洋科技大市場建設辦負責人陶瀚超在深入了解瑞思德的需求后,精準為其匹配青島科技大學科研團隊,經過一系列“撮合”,雙方最終達成了500萬元的產學研合作項目,雙方共建聯合實驗室開展聯合攻關。
“科技成果轉化不是簡單的技術交易,而是涉及科研、產業、資本、政策等多要素的系統工程。”陶瀚超說,做好科技成果轉化,核心在于高效整合配置各類創新資源。
聚焦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青島將“培養技術經紀人隊伍”當作重點發力的方向之一。作為在全國較早啟動技術經紀人培訓工作的城市,青島已累計培養技術經紀人2200余人。這支市場意識強、專業高效的隊伍,成為青島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圈的活躍分子。
探索新打法、蹚出新路徑。通過系列創新舉措,青島有效推動了科技成果跟蹤對接、產學研協同創新、成果轉化聯合支持和科技評價激勵等機制的落地落實,切實從制度層面打通科創成果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的堵點和痛點。
(本報記者 劉艷杰)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