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中三年怎么規劃
學長送來“經驗包”
2025屆優秀高三畢業生分享“獨門秘籍” 實現多維成長直達夢想學府
2025級高一新生已經報到,正式開啟高中生活的新篇章。新高一學子們對高中有很多期待,也有頗多困惑:如何做好初高銜接,快速適應高中生活?高中三年怎樣規劃,才能實現多維成長、直達夢想學府?面對高考的“終極挑戰”,高中學習有什么好方法?本報特邀島城2025屆優秀高三畢業生,分享他們的學習經驗和成長秘籍,以期為新生們指明方向、提供借鑒,助力他們走好高中每一步,讓夢想照進現實。
北大準新生張峻碩:
以“成長型思維”實現多維突破
高中三年,既有學科競賽、創辦社團等豐富經歷,又一路保持優異的學業成績,被同學稱為“九邊形戰士”……今年夏天,青島二中2025屆畢業生張峻碩以優異成績被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錄取,最近他通過學校官微和學弟學妹分享了自己以成長型心態一路“升級”的經驗:以成長型思維掌握學習底層邏輯,以科學實用方法助力實現高效突破,在心態和行動上完成“內核”升華,高效學習和豐富校園生活可以并存。真正的優秀不僅是“分數高”,更能駕馭挑戰、持續進化。
以成長型思維
主動界定“學習區”
“高中學習的關鍵轉變在于,學習內容的選取很大程度上從由學校和老師決定轉向由我們自己決定。”張峻碩將自己的學習心得歸結為“成長型思維驅動”,并借用“舒適區、學習區、恐懼區”理論來解析高中學習的底層邏輯:舒適區是熟悉無壓的區域,缺乏成長空間;學習區是有適度挑戰、通過努力可完成目標的區域,是成長核心;恐懼區是遠超當前能力、易引發焦慮的區域。他認為,主動掌控、界定“學習區”是高中學習最重要的策略,也就是“知道自己要學什么”,“在具體的學習內容上,應聚焦‘學習區’,例如那些聽明白了但不熟悉的基礎知識,或者每一步都能看懂但自己寫不熟練的題目;避免在‘舒適區’原地踏步,也警惕被‘恐懼區’打擊信心,這樣才能最大化學習效率。”
在他看來,備考和考試的核心是專注力管理,不要執著于結果的成敗,而應秉持“得一分賺一分”的心態,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可控變量——每一個知識點和每一道題目上,從而減少心態波動和焦慮,以最佳狀態發揮水平,這也是他在高三后期成績穩定性大幅提升的關鍵。
筑基攀峰淬煉
高中三年“抓重點”
在他看來,高中三年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高一的重點是適應高中生活和學習的節奏,在自主學習的體驗中,建立自己的學習范式。到了高二,隨著知識難度的提升,需要鍛煉自己,找到“學好更難的知識、應對更難的練習”的有效方法;同時,開始和高考“這種總分750分制的考試”打交道,初步培養手感。進入高三,除了對知識的掌握要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還要不斷地鞏固基礎知識,培養自己的考試能力。
他坦言,高中期間自己也曾有過“心態崩了”的時候,“我在高二高三均經歷了‘開學強勢→滑落→逐步回升’的循環。關鍵經驗在于低谷期保持原有的有效的學習規律和節奏,冷靜分析找準核心問題,避免盲目加量導致效率更低或陷入恐慌區。不要災難化平時的失誤,而是看作成長的機會。”從患得患失到專注當下,走出低谷、一步步爬升的過程,正是成長的重要軌跡。
善用學習方法
時間管理重質量
談及學習方法,張峻碩有不少實用經驗。“精研錯題”是他的重要策略,在高中后期,他發現了一個整理錯題的新方法——用Anki等記憶卡軟件工具建立“動態錯題本”,“卡片的正面拍下錯題上傳圖片,反面寫解析拍下來上傳”,按照遺忘曲線進行復習,確保徹底掌握,在清零錯題、反復打磨中加深理解,鞏固能力,建立信心。他從高三開始使用這一方法,高考前整理了1000多張卡片,對高考成績有很大幫助。
在時間管理上,他堅持“抓住學習的每一分鐘,而非把每分每秒用于學習”。高中三年,他積極參與脫產學競賽、創辦社團、排練節目等豐富活動。他強調,平衡的關鍵在于設定并堅守學習的“底線”,“比如平日晚自習的專注時間,以及各學科最基礎、最重要的學習任務,像核心概念理解、基礎題型訓練等,在活動間隙確保不觸碰這些底線,就能維持學習狀態的相對穩定。”善用資源、主動求助也是他的“法寶”,高三時他每周寫一篇作文,然后主動找老師修改,在反復打磨中作文水平穩步提升,遇到知識點和題目的問題就積極和同學討論,遇到心理波動和學習瓶頸時也會及時向老師尋求指導,通過“過來人”的經驗走出低迷。
“高中生活尤其是高一高二階段,有一定的自由空間,也有一定容錯率。”張峻碩建議高一新生,面對豐富的校園活動機會,如社團、競賽、文藝演出等,在確保學習底線的前提下,大膽嘗試,不必過分擔憂“耽誤時間”,“根據我親身的經歷和感受,積極參與能帶來多方面的成長機會和更飽滿的學習狀態,如果你作為高一高二的同學在猶豫是否參加,我認為應當勇敢地踏出第一步。”
這個暑假,他完成了重慶旅游計劃,準備考駕照,還在學習英語。面對未來,他的目標清晰:“元培學院多元的專業選擇很吸引我,目前傾向深耕通用人工智能方向。”
青島晚報/觀海新聞/掌上青島記者 董真 攝影報道
清華準新生李汶碩:
“高效課內+勞逸結合”是關鍵
青島二中畢業生李汶碩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專業,這名即將踏入理想學府的優秀學子,用三年高中生涯總結出一套實用的學習方法論。他的秘訣并非“題海戰術”,而是以理解為核心、以效率為根本,找到學業與生活的動態平衡點。
以理解為核心
吃透課內知識
在談及學習的核心方法時,李汶碩強調,高效利用課內時間是筑牢知識基礎的關鍵。他建議,無論是否提前預習,課堂上都要緊跟老師思路并認真做好筆記;尤其對于高頻使用課本教材的科目,可將筆記直接寫在課本的對應位置,便于后期的專題復習。即便是在高考前的系統復習階段,也不要在課上自行刷題,以免錯過老師講解的新思路。
在李汶碩看來,學習的核心在于理解知識規律。“做題時要認真讀題、分析情境,明確該運用的知識點。”他以物理學科為例進一步解釋:“除了一些壓軸題外,很多題的答案其實很簡潔,難點在于理清完整的物理過程,選對規律去分析。”
“二中的師生資源非常寶貴,一定要主動利用起來。”李汶碩提到,遇到理解不透的難點,可通過與同學探討、向老師請教等方式攻克,逐個突破難點就能實現穩步提升。他認為,課堂上對知識的吸收理解至關重要,課下通過自主時間加深內化,遠比盲目依賴課外輔導班更有意義。
同時,他建議充分利用學校的自習時間,優先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重點關注自己的弱科以避免偏科;且自習前最好規劃任務清單,以提高學習效率。整理錯題本時,應聚焦能從中學到新知識的典型題目,避免盲目抄題浪費時間。
競賽非必需
興趣為生活添彩
對于學校的競賽平臺,李汶碩認為是拓展學科視野的好機會。他結合自身高一參與化學競賽的經歷建議,同學們可嘗試深入學習感興趣的科目:若展現出天賦,可走競賽道路為高考加碼;即便僅能跟上進度,也能拓寬知識面助力高考;但若感到吃力則應及時回歸課內學習。
運動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學習了籃球和羽毛球,進入高中后在同學的帶動下嘗試踢足球。這些運動不僅豐富了他的課余生活,更讓他在勞逸結合中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高效學習離不開合理放松。”李汶碩特別提醒,晚自習前的體育活動、周末的興趣愛好、學校社團活動等都是不錯的放松方式。
周末回家,練鋼琴、看書是他的日常。他從小學開始學習鋼琴,因愛好音樂一直堅持至今,這成為他緩解學習壓力的重要方式。他強調,務必保證夜間睡眠,有午休習慣的同學可在宿舍休息,堅決反對“開夜車”,否則會導致學習效率大幅下降。
遵從內心
錨定未來方向
選擇生物科學專業,源于高中時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對于未來,他希望能夠在生命科學領域從事深入的科研工作。
談及家庭教育,李汶碩表示父母對他的學習干預不多。“可能因為我從小學習比較自律,他們抓得不是很緊。”這種寬松的環境,讓他得以按照自己的節奏探索學習之路。
從課堂上的專注理解,到課余時的興趣滋養,在李汶碩看來,學習方法因人而異,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成功模板,在緊張的學習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做到學業和生活的動態平衡,便能事半功倍達到理想的彼岸。 青島晚報/觀海新聞/掌上青島記者 于娜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