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進企業、進鄉村、進學校……駐青高校走進社會“大課堂”
走出“象牙塔”,走進社會“大課堂”
進企業、進鄉村、進學校……駐青高校紛紛開展形式多樣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暑假剛剛開始,青島理工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運河清瀾創研隊”的隊員們便來到位于濟寧市的微山湖流域,開展以“科技創新賦能湖岸協同發展”為主題的實踐調研。這個暑假,該團隊將聚焦水環境修復、產業轉型與社區可持續發展等內容,通過技術示范與產學研合作,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雙贏的新路徑。這也是駐青高校大學生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一個縮影。
暑假是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最佳時機,暑期社會實踐就是一堂“實操”課,帶領學生們走出象牙塔,實現從理論學習到躬身實戰的飛躍。走進企業、走進鄉村、走進中小學校園……連日來,駐青高校紛紛開展形式多樣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們結合自身學科專業,找準“小切口”展開“大縱深”,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
走進企業鄉村,在基層一線淬煉真本領
“在去年寒假的實踐調研中,我們發現微山湖周邊養殖塘普遍存在藻類富集問題。由于自然保護區對水質排放的嚴格要求,傳統化學除藻劑的使用受到限制,導致藻類過度繁殖,不僅危及養殖生物存活率,還可能破壞湖泊生態平衡。”“運河清瀾創研隊”負責人、青島理工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2024級學生王國帆告訴記者,針對這一難題,今年暑假,該團隊將在技術指導老師、環境學院副教授劉永林帶領下,攜自主研發的“絮凝氣浮-磁性回收”有機高分子材料技術深入養殖產區,在技術落地應用的同時,還與當地養殖戶簽署技術合作協議,同當地村委會聯合建立技術示范基地。“這項創新技術有效解決了傳統絮凝劑對水體酸堿度及魚蝦生長的負面影響,絮凝后自動氣浮和磁性回收的工藝還能使綜合成本降低55%以上。接下來,我們還將聯合養殖戶繼續優化技術參數,并探索‘高校研發+農戶實踐+生態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王國帆說。
“社會實踐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們的組織協調能力,也能助力他們增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讓原本只停留在書本上的知識點變得更加鮮活,在親身實踐中淬煉可轉移、能應用的真本領。”該團隊指導老師李好雨表示。
從實驗室的精細化研究到企業、鄉村的真實需求落地,今年暑期,多所學校將社會實踐陣地延伸至基層一線,使學生們能夠在真實的應用場景中錘煉專業技能。
最近,青島農業大學“青韻耕夢”社會實踐團的團員們正走進該校青島嶗山茶葉科技小院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團員們實地考察嶗山茶的長勢和田間管理情況,并到茶葉加工車間觀摩、體驗人工炒茶過程。實地調研后,隊員們還從專業角度對種茶、采茶等流程提出意見建議,為拓寬市場、助力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暑期實踐是學生們成長路上的‘練兵場’。我們希望學生們能夠走進田間地頭,深入了解農民需求,既發現問題,又深化認知,實現學用結合,將課堂理論轉化為實踐動能,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輔導員于雪梅說。
鄉村是一片廣闊天地,在鄉村振興的壯闊畫卷中,廣大青年學生正以滿腔的熱情與專業的學識,在實踐中學思踐悟,為鄉村振興注入勃勃生機。除了走進田間地頭,駐青高校還組織學生們街頭巷尾走訪調研,將村莊的紅色故事、歷史傳承整理為口述史料,加強青年學生對鄉村振興的理解,促進思政教學成果轉化。
近日,青島科技大學高分子學院“橡尚青年”研究生實踐團先后前往平度黨史博物館、五虎將抗日紀念館等地開展社會實踐。在平度黨史館,實踐團依托平度百年紅色歷程,自主研發“可觸摸黨史教育”互動體系。在五虎將抗日紀念館,團員們通過史料學習、紅歌傳唱、村民走訪、材料互動體驗等形式,深化“材料科學賦能紅色教育”的實踐探索。隨后,團員們還分組走訪周邊3個村莊,采集了3份口述史料,這些史料將納入學院紅色資源庫。
走進校園社區,以科普薪火點亮科學夢
“3、2、1,發射!”隨著倒計時結束,學生們在支教老師帶領下用廢棄飲料瓶、打氣筒等材料組裝的“火箭”呼嘯著沖上10余米高空……這是中國海洋大學海德學院“小考拉·大夢想”支教調研團在云南省綠春縣牛孔鎮中心小學開展“扶志扶智”特色支教活動的場景。
連日來,“小考拉·大夢想”支教調研團陸續走進山東、云南等地的農村學校,帶著精心準備的多元興趣課程走上講臺,用所學所長為鄉村兒童描摹七彩假期。在民族交匯小課堂上,學生們以趣味繞口令和常見易錯字為引,通過生動的發音練習,搭建起各民族同學溝通的橋梁;在科普小課堂上,“神奇海洋”課程向孩子們介紹了海洋中豐富的生物種類與神奇的海洋現象,激發他們探索海洋的熱情……“接下來,我們將繼續秉承‘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宗旨,持續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元化幫扶,幫助同學們提升學習能力,開闊視野。”該團隊負責人告訴記者。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氣’聚石樓·賦能振興”實踐隊近日走進位于山西石樓的石樓中學,以“精美的石頭會說話”為題,為石樓縣數百名中學生帶來了一場深入淺出的地球科學盛宴。在講座中,隊員們不僅從地球的地質環境切入,闡述了地球科學的廣闊研究領域,還帶領學生們探索古生物化石,追溯生命演化的歷史,并通過白堊紀末恐龍大滅絕等關鍵事件,解讀了古生物在地質研究中的深遠意義。“這次社會實踐不僅是一次生動的知識傳遞,更是將一顆探索地球奧秘的種子深深植入學生們的心中,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培育他們科學報國的理想。”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合作發展處教師劉奎艷告訴記者。
青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近日前往省派第一書記駐村小學——郯城縣紅花鎮大尚莊村小學開展愛心支教活動。活動中,隊員們精心設計“詩韻千年——解鎖古詩詞中的情感密碼”“紅脈永續——續寫黨史里的精神傳承”“金石啟智——認識甲骨文”等課堂內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紅色精神。青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23級輔導員王寧寧告訴記者,該團隊已連續兩年前往郯城縣紅花鎮開展支教活動。“這一實踐不僅助力文傳學子在服務社會、支援鄉村教育的過程中深化認知、錘煉本領,也使學生們在文化幫扶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基層教育實際需求,厚植家國情懷。”
除了豐富多樣的支教活動,各學校還積極開展各類主題宣講,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向青少年傳遞知識。
近日,山東大學(青島)團工委“領航護夢,礪劍筑安”國家安全教育調研宣講團的團員們正忙著錄制安全主題微課。“去年寒假,我們團隊的兩支宣講隊伍均在校級社會實踐比賽中斬獲榮譽。今年,我們將兩支隊伍合并,集中力量做好國家安全知識的宣講。”宣講團團長、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2023級本科生陳卓向記者介紹,本次宣講在形式上有了創新突破:在以往線下宣講的基礎上,新增線上傳播渠道,計劃錄制十余節國家安全微課,與線下活動同步開展。目前,微課已進入錄制成型階段,將于8月發布,線下宣講也將同期舉行。
“我們的隊員涵蓋本科與碩士,專業背景豐富,涉及行政管理、網絡空間安全、計算機科學、法學等多個領域。因此在內容籌備上,團隊將‘國家安全’這一大議題拆解為多個小模塊,根據隊員的專業特長進行任務分配。”陳卓表示,宣講受眾雖以學齡兒童為主要群體,但輻射效果廣泛,“社區里的成年人可以從中了解到本地的國家安全相關場館;我們的同齡人也能通過線上的宣講課程獲得啟發,進而使更多人關注到國家安全問題。”(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琪琪)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