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5年青島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暑期托管服務7月7日起開啟,內容涵蓋自主閱讀、藝體活動、科學教育、關愛活動等——
暑期托管:既要“看護無憂”,更要“成長提質”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琪琪
“胳膊往前伸展,雙腿交替打水,手臂伸直再向前游……”7月的青島,暑氣漸濃,嶗山區實驗學校的游泳館內卻涌動著別樣的活力。參加暑期托管游泳課程的同學們正在教練指導下,專注地練習著游泳動作。
隨著暑假的到來,“孩子們去哪?如何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假期?”成為眾多家庭關注的話題。7月7日起,青島市開啟2025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暑期托管服務。這場由教育部門主導、多所學校積極響應的舉措,不僅破解了家長的“看護難”問題,更以豐富多元的課程設計,讓孩子們在暑期實現了“高質量成長”。連日來,記者到青島市多所學校進行了探訪。
課程豐富:
孩子們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我不僅瘦了好幾斤,肺活量也提高了不少,還學會了滾翻、蝶泳等新泳姿,參加暑期托管感到收獲滿滿!”在嶗山區實驗學校,剛剛結束訓練的學生張開文興奮地說。
這個暑假,嶗山區繼續面向轄區內有游泳愛好的中小學生開展“小海豚訓練營”暑假游泳活動,讓孩子們能夠在學習游泳技能、豐富暑期生活的同時,提高身體素質和防溺水意識。今年的訓練營共分為3期,每一期都做到了全年齡段、全區域覆蓋。全區10所擁有游泳場館的學校,各自輻射對接周邊3至4所學校,學生可自愿報名參加。“我們的教練團隊會根據孩子們的技能水平分層教學,讓大家都能夠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提高和發展。”嶗山區實驗學校體育教師、游泳社團負責教師薛鵬向記者介紹。
“小海豚訓練營”僅僅是嶗山區暑期特色活動的一個精彩片段。以嶗山區實驗學校為例,暑期托管期間,學校開設了體育、音樂、美術等不同種類特色課程,從籃球、足球、射擊到啦啦操、健美操,從水彩、國畫到合唱、民樂演奏,總能讓孩子們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與此同時,青島各學校紛紛推出形式多樣的暑期托管服務,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樂”。
在青島金水路小學,足球、啦啦操成為暑期托管的“頂流”。學校將暑期托管與體育社團活動相融合,目前已吸引130余名學生報名足球特色項目,100余名學生報名啦啦操,豐富了孩子們的暑期生活。在青島育新小學,暑期托管課程同樣豐富多彩。體育館里,跑酷、跳繩等運動讓孩子們盡情釋放活力;育新農場中,薄荷、艾草等中草藥植物讓孩子們在觸摸與觀察中認識自然;手工工坊更是成為孩子們的創意孵化場,讓天馬行空的想象化為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我們致力于在安全、愉悅的環境中,滿足孩子多元化發展需求,真正實現‘托得住’‘管得好’,讓家長安心無憂,讓孩子收獲知識與成長。”該校辦公室副主任陳平霞說。
融合創新:
拓展暑期托管服務新路徑
暑期托管該如何提質增效?除了充分發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同樣是拓寬服務維度、豐富課程供給的關鍵路徑。
“大家觀察一下,為什么紙巾一角浸水,整張紙會慢慢變濕?”在香港路小學的暑期托管課堂上,老師的提問瞬間點燃了學生們的好奇心。通過動畫演示與動手實驗,學生們直觀理解了“毛細作用”的科學原理。這樣生動的課程,源自市南區特色課程資源庫的優質儲備。
今年,市南區創新打造“智造全能少年”暑期托管。依托市南區特色課程資源庫,以“科技+體育+閱讀”為核心打造專業內容體系,其中,機器人編程、整本書精讀、科學運動等特色營均源自庫內優質資源。
“我們按‘價格普惠、按需自愿、安全至上’的原則,選定香港路小學和大學路小學作為托管地點開展暑期托管,目的就是為市南區有需要的學生和家長提供優質資源及假期服務,切實解決孩子們的暑期托管以及個性化發展與綜合素質提升等問題。”市南區課后服務信息化管理平臺管理人員向記者介紹,本次暑期托管共8期。“首期就有600多名學生參加,包含科技素養、青少年整本書閱讀、體育集訓營等核心主題課程,還融入了動手實踐、心理健康教育等豐富的素質教育模塊。”市南區教育和體育局教育科工作人員王鑄介紹。
記者從青島市教育局了解到,今年暑期托管服務以學生所在學校為實施主體,以社會公益機構或街道活動中心等場所為重要補充,服務方式為校內托管、社會托管兩種。其中,校內托管要求充分利用好學校教育資源,可引進第三方資源,每班人數以40人左右為宜,配置適量的教師、志愿者和管理人員。社會托管基于學生及家長需求,整合家委會、社區街道、臨近場館、大學生志愿者等資源,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開發學生喜歡的托管課程。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