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些機構鼓吹“信息差”進行碎片化營銷,服務費動輒數千甚至上萬元;專家建議志愿填報不能盲目跟風,需“從長計議”——
高考志愿填報的焦慮該怎么“破”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世鋒
專家支招高考志愿填報
●選專業不是點狀選擇,而是建立在認知框架基礎上的系統判斷
●選專業、選學校得弄清楚幾個前提:未來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生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哪些缺陷可以后天彌補、哪些短板難以突破,學生以后適合穩定的工作還是有挑戰性的工作
●填報志愿的過程正是學生挖掘自身、了解學校、探索專業的思考過程,建立認知結構的過程,這種分析能力、思辨能力也是學生今后發展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
全國各省份高考分數已全部公布,高考志愿填報正成為考生和家長當下最為關心的事情。
機構預測,2025年中國高考志愿填報市場付費規模預計為10.9億元,預計2027年將增至12.2億元。高考志愿填報產生的商機引來眾多機構和互聯網平臺“下場”。
“掌握內部數據,提供精準指導”“手把手教你填志愿,一對一服務,保證不讓孩子浪費1分”“高考最推薦的十大專業”……各大志愿填報服務機構在宣傳中渲染了緊張氛圍,加劇了考生和家長的焦慮情緒。這些機構宣傳的“信息差”讓不少家長和考生感到心里沒底,于是,高考志愿填報服務成為部分家長和考生的“救命稻草”。
但是,動輒數千甚至上萬元的高考志愿填報服務真的靠譜嗎?專家表示,花錢買服務或許可以暫時解決志愿填報問題,但對家長和考生來說,最重要的是沉下心,深度剖析自身特點,系統研究招生規則,了解高校和專業等信息,全面系統規劃好未來職業方向,而不是被機構的碎片化、焦慮式宣傳所裹挾。
服務報價不斷攀高,但“秒出”的志愿表敢用嗎?
“發省份、選科、分數,可以提供沖穩保學校名單”“山東政史地520,可以右滑清屏,截圖保存推薦學校”“同一個分數,不同的人生”……最近一段時間,各大網絡平臺類似的高考志愿填報指導直播比比皆是,主播們不停重復著相似的直播話術。
“山東政史地500分有哪些學校可以推薦”“物化生430分有本科學校可以上嗎”“物生地563分應該怎么選擇學校,有哪些可以推薦”……不少家長和考生在直播間紛紛留下分數,期待主播能夠給出志愿填報參考院校。如果想要快速拿到推薦結果,則要多刷禮物“插隊”。家長或者考生刷完禮物,主播們在“自主研發”的志愿填報平臺上簡單輸入文字、選科等信息后,便給出了“沖穩保”推薦結果。
記者注意到,這些“速成”的推薦結果精確度并不高,甚至存在不少漏洞。例如,有考生給出“政史地560分”的信息后,主播推薦了幾所“沖”的學校,但其中有的學校今年招生的所有專業均要求選科為“物化”組合,選科為政史地的考生并沒有資格報考。
還有部分主播“劍走偏鋒”,“精準”直播,以特定分數段為“賣點”,吸引家長和考生的目光。不少志愿填報主播通常先是以“小福利”引導家長和考生入群,等群成員達到一定人數后,會有工作人員打著“高報師”“連續多年服務千余名考生”等“唬人”的頭銜,在群內精準推銷高價志愿填報服務。
記者在這些所謂的志愿填報指導群“蹲守”發現,機構工作人員在群內推送的免費的志愿填報服務信息重復內容較多,主要目的還是引導家長或者考生購買志愿填報服務,一般本科層次從五六千元到上萬元不等,專科層次在3000元左右。記者在一款沒有標注任何收費提示的志愿填報服務平臺輸入成績、位次、地區、手機號等內容,選擇“AI智能填報”后,平臺提示如使用智能填報功能,則需要支付198元開通會員;選擇“自主填報”后,平臺僅推薦了3個可以沖的志愿,如想查看剩余的推薦志愿,仍需支付198元。
鼓吹“信息差”營銷,無形中加重考生、家長焦慮感
前不久,教育部發布全國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25年6月2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167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919所,含本科學校1365所、高職(專科)學校1554所;成人高等學校248所。在我國,本科專業目錄共包括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2個學科門類,93個專業類,845個專業。目前全國高校本科專業布點共有約6.28萬個。
從數據上看,考生和家長從1365所本科高校的6.28萬個本科專業布點中選取96個“專業(專業類)+院校”志愿并非易事;而且,要在公布高校成績到正式填報志愿的10天時間里徹底了解每一個專業、每一所高校也不現實。
“孩子選考了物化生,考了570分,計劃選取理科或者工科類的專業,在直播平臺上看了很多志愿填報主播的直播,發現每個人說的都有些道理,但把這些觀點放在一起,就會發現他們之間實際上是有很多沖突的。”考生家長張先生告訴記者。面對高考志愿填報的不確定性和孩子未來人生規劃重要性這樣的選題,他越發無所適從,焦慮感也越來越重。
“讓每1分都發揮價值”“您孩子的分數處于危險分段,滑檔風險68%”“這個專業3年后將被AI淘汰”“不了解這3個志愿填報技巧,后悔一輩子”……機構在海量宣傳話術中,放大碎片化信息的作用,制造出掌握獨家信息的錯覺,將教育焦慮精準植入其中。當信息差被異化為焦慮的催化劑,考生、家長的志愿填報焦慮情緒也在無形中加重。
實際上,高考志愿填報就是一個搜集、整合信息的過程。采訪中,有的家長主動屏蔽了各網絡平臺上各類碎片化的信息,轉而仔細研讀高考政策。“在學習政策的過程中,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大致摸清了志愿填報的流程,反而沒有那么焦慮了。”考生家長趙女士反饋,經過前兩天的努力,她和孩子已大致圈定了“沖穩保”目標院校和專業的范圍,未來幾天要做的工作就是逐個篩選,盡可能優化出自己滿意的志愿填報表。
真正的問題在于“認知差”,志愿填報需“從長計議”
高考志愿填報是一項系統的工作。考生和家長尋求外在幫助無可厚非。但志愿填報一旦過度商業化、市場化,難免就會出現夸大宣傳、焦慮營銷。于家長和考生而言,首要任務是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而不是被焦慮情緒“牽著鼻子走”。
“選專業不是點狀選擇,而是建立在認知框架基礎上的系統判斷。每年,高考志愿填報都會像鬧鐘一樣提醒一部分家長:孩子長大了,需要幫助孩子選擇未來方向了。但選專業、選學校得弄清楚幾個前提:未來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生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哪些缺陷可以后天彌補、哪些短板難以突破,學生以后適合穩定的工作還是有挑戰性的工作。這些問題,僅僅依靠數據、工具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的。”省政協委員、高考新聞發布會政策解讀專家婁雷表示。填報志愿的過程正是學生挖掘自身、了解學校、探索專業的思考過程,建立認知結構的過程,這種分析能力、思辨能力也是學生今后發展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一家人坐下來,認真研究政策,仔細分析優勢,是能夠找出適合未來的發展規劃的。”在婁雷看來,志愿填報需“從長計議”,答案就在家庭當中,關鍵是做好取舍。
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認為,當前市場上常提及的“信息差”問題,實際上并不存在。無論是高校、考試院,還是教育部的陽光高考信息平臺,都已充分提供了歷年的錄取分數及各專業詳情。真正的問題在于“認知差”,即考生和家長在人生規劃、志愿填報等方面缺乏足夠的認知。有機構強調“不浪費1分”,但如果不考慮大前提和大方向,這種“不浪費1分”的做法很可能導致孩子進入不喜歡的專業或學校,反而走了更大的彎路。
志愿填報不能盲目跟風,更不能只追逐所謂的“熱門”。一個行業的發展變化往往難以預測。因此,不能用當下產業或行業的發展情況來預測未來的就業前景。
現實中,很多人在大學畢業后并沒有從事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但大學期間獲得的終身學習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甚至是人工智能背景下經常被提及的人機協同能力,給了他們適應社會發展的底氣。大學不是終點,而是人生新階段的起點。在這個階段,不僅僅需要學習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變化的能力。從這個角度去填報志愿,可能選擇就沒有那么“難”了。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