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溫來襲 警惕疾病趁“熱”而入
島城多科室醫生提醒:當心各類“高溫殺手”
連日來,青島市迎來持續晴熱高溫天氣,氣象部門接連發布高溫橙色預警。炎炎夏日不僅讓人體感不適,更給多種疾病提供了可乘之機,記者走訪多家醫院發現,近期因高溫引發疾病就診的患者明顯增多。記者采訪了青島市疾控中心及多家醫療機構的專家,圍繞起居膳食、運動保健、疾病預防等方面,全方位解讀科學防暑要點,為市民送上一份“硬核”防暑指南,全力守護市民高溫下的生命健康安全。
高溫高濕“雙煞” 考驗心血管
高溫高濕“雙煞”,是對心血管的“酷刑”。有統計數據顯示,氣溫升高1℃,心血管疾病患者增17%。康復大學青島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二科主任尹剛提醒,對脆弱的心血管來說,“高危時刻”剛剛開始,這種天氣影響下,人會感到胸悶氣短、喘不上氣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要多留意身體報警信號,平安健康度夏。
夏天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的高峰期。據統計,每年進入6月份后,中風和冠心病患者的住院率明顯增加,在35℃以上的高溫天氣,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明顯上升。市民李女士原本就心臟功能不好,最近每天起床后,她都會感到胸悶不適,于是前往市中心醫院就診。記者從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二科了解到,最近天氣變化,像李女士一樣胸悶不適的患者也在增多,其中也有心臟功能不好的人出現心血管疾病發作,甚至突發心梗等。
“最近一周,接了7位急性心梗患者,基本是平時的兩倍。”尹剛告訴記者,兩天前早上接診了一位56歲的男患者王先生,他前一天夜里剛剛跟朋友把酒言歡,用愜意的“擼串+扎啤”迎接夏日。但沒想到,結束飯局,王先生心臟就出現了陣痛。“當時也沒往心梗方向考慮,我平日就是有點高血壓,心臟從來沒有問題。”王先生說道,但就是這樣,王先生卻在深夜滿頭大汗,捂著胸口撥打了120。“來到醫院的時候,經過檢查發現他是心梗,緊急放入支架,近期已經康復出院。”尹剛說。
尹剛解釋,高血壓是心血管病發病的一個誘因,而夏季高溫促使人體血壓上升,血流沖擊動脈硬化的血管,可能導致腦出血。第二個原因就是夏天人體容易出汗,身體容易脫水,血液中水分減少,血液黏稠度變高,增加了心肌梗死的風險。“在悶熱的天氣,病人容易急躁,會導致神經紊亂從而引發心律失常,所以心態也很重要。”尹剛說。
尹剛還提醒,高溫天氣中,不要讓身體處于忽冷忽熱的強烈氣溫變化之下,空調溫度不能調得過低,更不要在陽光下暴曬。“一冷一熱”后一旦出現頭痛、胸悶、四肢無力等癥狀,要及時到醫院檢查。“心梗發病急、進展迅速,致殘致死率高,一定要注意身體發出的警告信號,6小時以內是治療的黃金時間。”尹剛提醒。
需防范熱射病等
重度中暑疾病
高溫天氣下需防范熱射病等重度中暑疾病,如需長時間處于高溫環境,應定期間斷性轉移到通風、透氣的環境下休息,及時補充足夠的水分,備好防暑降溫藥品。老年人、兒童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身體調節能力相對較弱,有中暑跡象應盡快就醫。
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每年夏天都會收治不少熱射病患者,科室副主任醫師郭勇表示,中暑早期老年人表現為輕度乏力、惡心、體溫輕度升高;進一步發展心率增快、血壓降低、惡心嘔吐、肌肉痙攣;如果老年人出現體溫大于40攝氏度,肌肉痙攣、抽搐或者少尿等等,是需要立即送醫的情況。
高溫天氣下,科學補水很重要。遵循少量多次原則,優先選擇溫開水,也可適當飲用淡鹽水、清熱解暑的綠豆湯、金銀花茶等。這段時間,盡量將運動安排在清晨或傍晚,避開高溫時段,減少熱射病發生幾率。同時,依據自身身體狀況與平時的運動基礎,合理把控運動強度。此外,規律作息時間,每天保證充足、高質量的睡眠,增強免疫力。
夏季警惕
“冰箱性”胃腸炎
貪涼一時爽,肚子遭了秧!夏季是胃腸道疾病高發的季節,要特別警惕“冰箱性”胃腸炎。
下午3時,記者在青島阜外醫院消化內科診室門口,見到了28歲的唐先生。唐先生在就診前一天就出現腹痛腹瀉的癥狀,他懷疑是冷藏荔枝惹的禍。
唐先生告訴記者,他的胃腸比較敏感,一到夏季吃點涼的東西就容易腹瀉。青島阜外醫院消化內科、內鏡中心主任包明業表示,因為天氣炎熱就比較貪涼,有直接生冷飲食的刺激,還有吹空調、氣溫的降低,也會引起腸道功能的變化,容易有一些腸痙攣的癥狀。
進入夏季,像唐先生這種因食物冷藏儲存不當而導致的“冰箱性”胃腸炎患者屢見不鮮。包明業表示,進食了冰箱里儲存不當的食物,出現的急性胃腸道癥狀主要是微生物過度繁殖,通俗一點就是食物變質,冰箱存儲食物時間過長或者時間不合適,還有食物之間互相的污染。
專家提醒,夏季,食物置于室溫環境下4小時左右就可能變質、致病。飯菜最好一次吃完,剩菜要及時放入冰箱儲存,食用前需要充分加溫、煮熟熱透。食材處理的時候要生熟分開,同時,食物在放入冰箱時,也要密封好、單獨儲存。涼菜不論冷藏與否,都不建議隔夜吃。
包明業表示,急性胃腸炎一般會有嘔吐、腹瀉。當這些癥狀比較重的時候,都提示我們來醫院就醫。老年人、小孩、有慢性基礎病的,尤其包括孕產婦、這些抵抗力不如成年人的人群,我們建議有癥狀就來就醫。
高溫“烤”驗下這幾類人群
一定要做好防范
在高溫“烤”驗下,我們要及時關注預報預警,同時也要關注身體健康。高溫天氣容易發生中暑、心腦血管等疾病,老年人、兒童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格外注意。
高溫天氣期間,老弱病幼人群應盡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請做好必要的防暑防曬措施。要加強對高血壓、心肺疾病患者的照料護理,如有胸悶、氣短等癥狀應及時就醫。
北京世紀壇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高倩表示,要避免在每天當中溫度最高的時候,也就是午后這個時間段外出,如果說必須要外出,我們盡量地要帶上足夠的水,平時有心腦血管基礎疾病的患者,尤其注意這種高溫情況,要嚴格地監測血壓、心率,一旦出現有頭暈、胸悶、憋氣的情況,建議患者應該立即就醫。
新聞延伸
打工人當心中暑
近日,全國多地開啟“燒烤模式”,我市更是進入“蒸籠模式”,青島市疾病控制中心提醒,在這種天氣下,不僅普通民眾要注意防暑,對于建筑工人、環衛工人、外賣騎手、車間操作工等高溫作業人員來說,發生職業性中暑風險更是不容小視。
職業性中暑是指在高溫作業環境下,由于熱平衡或水鹽代謝紊亂、有效循環血量減少而引起的以體溫升高或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或心血管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全身性疾病。高溫作業是指有高氣溫,或有強烈的熱輻射,或伴有高氣濕(相對濕度≥80%)相結合的異常作業條件、濕球黑球溫度指數(WBGT指數)超過規定限值的作業,根據作業特點,可分為三類:高溫、強輻射作業:特點是氣溫高、熱輻射強度大,而相對濕度較低,形成干熱環境,如煉焦、軋鋼、鍛造、熱處理等。高溫高濕作業:特點是工作環境溫度和濕度較高,而熱輻射強度不大,高溫、高濕和低氣流的不良氣象條件,形成濕熱環境,如印染、紡織、繅絲造紙、深礦井作業等。夏季露天作業:建筑、露天礦、搬運、外賣等露天作業中的熱輻射強度比高溫車間要低,但作用持續時間較長,會形成高溫、強熱輻射的作業環境。
企業該如何預防
職業性中暑?
企業防護措施:1.工程控制:改善生產工藝流程,優化熱源布局,加強隔熱通風;2.健康培訓:定期開展防暑知識培訓;3.后勤保障:配備個體防護用品、防暑藥品及高溫休息室;4.科學排班:實行避峰作業、換班輪休等方式,縮短連續作業時間;5.職業健康監護:做好上崗前和高溫來臨前職業健康檢查。
勞動者個人防護措施:1.及時補液:少量多次飲用含電解質飲料;2.合理飲食:清淡飲食,補充維生素、礦物質,保證營養均衡;3.保證休息: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疲勞;4.關注身體:出現不適及時報告。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徐小欽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