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五床聯動:病床“活”了,轉診順了!
記者探訪發現:島城“五床聯動”模式打通居家、社區與醫療機構通道 提供全程全方位服務
今年87歲的陳大爺導尿管堵塞,通過聯動機制在48小時內完成了從社區醫院到三甲醫院的轉診,穩定后再回到家庭病床的閉環治療。這張動態流轉的生命網絡,正是“五床聯動”在現實中應用的生動切片。自2022年上海市靜安區首創“五床聯動”模式以來,這種通過信息互通和綠色轉介通道為老人提供“治療—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的全周期服務模式逐漸為全國各地所借鑒。今年5月底,青島市民政局與青島市衛生健康委簽署醫養深度融合戰略合作協議,標志著省級“五床聯動”試點在青島的落地實踐。
“五床聯動”落地島城
打破醫養床位壁壘
“我年過八十,多種慢性病纏身,每天要吃一大把三甲醫院開的藥;平時身體稍微有點不舒服,就要一趟趟往醫院跑。”家住市北區的張阿姨述說著她的煩惱。很多老人也面臨著這種“養有余而醫不足”的困境。如何真正打通居家、社區與醫療機構之間的通道,將醫療資源延伸到老人的“床邊”,是醫養結合的一道難題。而“五床聯動”的落地,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五床聯動”的核心是整合“養老兩張床”(即養老床位、家庭養老床位)和“醫療三張床”(即家庭病床、醫療床位、安寧療護床位)這五種床位資源,從源頭上打破醫療與養老之間的壁壘,從而實現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以及臨終關懷全鏈條一體化的健康養老服務,解決老年人看病的后顧之憂。
記者了解到,當所在區域的老年人有機構養老和醫療需求時,養老機構迅速開啟綠色通道,優先安排家庭養老床位或養老機構床位。若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發生改變,養老機構將會第一時間與“五床聯動”協議成員單位對接,完成健康檔案流轉,開通綠色通道,為老人開設家庭病床或將其轉至醫療床位。待老年人身體好轉,又可轉回家庭養老床位或養老機構床位。一旦老人到了臨終階段,將優先安排其入住安寧療護床位,開展臨終慰藉服務,讓老年人有尊嚴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2024年10月,青島市市北區、西海岸新區成功入選全省“五床聯動”試點縣(市、區),探索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整體方案。
新區衛生健康、民政、規劃等部門聯動,依托一批毗鄰建設、兩院一體的醫養機構試點“五床聯動”;新區所有公立醫療機構主動簽約服務養老機構,提供上門巡診、綠色通道等服務。市北區91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254支家庭醫生團隊與65家養老機構合作,建立養老、醫療、安寧療護“三床”沉浸式互融,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形成家庭養老床位、家庭病床“兩床”聯動互通,輔以“互聯網+”服務,不斷完善“五床聯動”的市北模式。
在兩個區半年多的試點實踐基礎上,今年市民政局與市衛生健康委簽約。協議簽訂以來,青島積極推進“五床聯動”模式的本地化探索,由三級公立醫院開辦的醫養院正式啟用,依托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打造的新型醫養模式不斷推廣。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青島市市立醫院、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院等多家醫療機構與瑞源中康健康產業集團、青島萬林康養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等養老企業達成戰略合作,進一步整合了青島市的醫養資源。
三級醫院辦醫養院
提供高水平、有溫度的服務
如今,養老機構配套建設醫療機構或者與醫療機構聯建,在島城已是尋常。截至2024年年底,青島304家養老機構中,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達到284家,占比高達93%,這為青島深度推進“五床聯動”模式奠定了基礎。
當前,青島市現有的醫養結合模式還處于相對初級階段,養老機構配套建設的醫療機構多為基層醫療機構。面對越來越龐大的高齡、失能老年人群,更高水平、更多樣化的醫養結合服務需求日益迫切。三級醫院作為城市高端醫療的標桿,自然掌握著破解難題的核心鑰匙。
6月14日,青島市首家三級公立醫院開設的養老服務機構——青島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醫養結合項目(愈安醫養院)正式啟用,充分發揮三級公立醫院的“龍頭”作用,創造了由公立三級醫院開辦高水平醫養院的先例。
記者獲悉,愈安醫養院定位于普惠養老服務,主要面向有長期、反復醫療照護需求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開放,根據老人健康狀況和需求制定個性化醫養方案,依托三級醫院的醫、藥、護、技專業技術隊伍和先進的醫療設備,為老人提供涵蓋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康復服務、心理關懷等方面的高水平醫養服務,針對患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病的老人,通過定期隨訪、健康監測,提供個性化健康教育和管理,有效改善老人健康水平,提高其生活質量。
“首批120張養老床位就設在醫院高新院區的綜合住院樓內,預留延伸床位400余張。入住老人的身體情況一旦變化,不需要奔波轉院,普惠的養老床位可以直接轉為三級醫院的醫療床位,專業的醫護人員每天到老人的床旁服務,真正實現了醫養資源圍著老人轉。”青島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院長韓同欽介紹道。
今年82歲的孫阿姨因多項基礎病纏身而常年臥床,床邊照料不能離人,但由于子女工作繁忙,無法給予老人周到的照護,她便住進了愈安醫養院。在這里,專業的醫護人員能為她提供來自三級醫院的高水平醫療服務,從她的身體情況入手,制定了個性化的照護方案,從日常起居到醫療照護,為老人提供了有溫度的養老服務。“上周是我的生日,閨女有工作要出差,所以提前送來了蛋糕。生日當天,醫護人員特意為我準備了長壽面,一起在房間里給我慶祝生日,拉著我的手陪我嘮家常,感覺特別熱鬧、特別開心,就像在家里一樣……”提到這場生日會,孫阿姨臉上流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在這里,半失能的她享受到了有尊嚴的老年生活。
探索醫養深度融合路徑
推動優質醫養資源下沉
除啟動三級醫院開辦醫養院之外,醫聯體建設也是探索醫養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徑之一。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通過建立醫聯體關系,引導三級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養老機構,進而下沉到居家養老服務中。除此之外,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和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深度融合了區域內三級醫院、二級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再加上“養”的功能,能夠讓“五床聯動”模式在青島更好落地。
今年5月以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加快緊密型醫共體建設,派駐骨干醫生到醫共體單位常態化坐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進一步下沉。6月17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與棘洪灘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辦聯合病房啟動儀式,共同打造由老年醫學科、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神經內科等專業負責管理的“聯合病房”。
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老年醫學(綜合內)科門診,陳亮主任正在坐診,80歲的萬大爺坐在輪椅上,在子女的陪同下走進診室,一家人激動地向陳主任表達由衷的謝意。
原來,兩年前,在死亡線上徘徊的萬大爺被陳亮主任團隊拉了回來,兩年間一直住在醫聯體棘洪灘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養老院的養老床位。這次,萬大爺反復憋喘3個多月,病情加重且伴有嗜睡癥狀長達1周,身上還有慢性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房顫、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右肺占位性病變、陳舊性腦梗等15種慢性疾病。久病臥床且高齡的他病情嚴重,通過綠色通道轉診來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老年醫學科。
經過診斷后,陳亮立即給予萬大爺一級護理,心電監護、氧氣吸入,完善相關輔助檢查,進行強心、控制心室率、抗凝、抗感染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及時的轉診治療,住院期間醫護精湛的技術以及無微不至的照顧,讓萬大爺很快康復出院,回到了社區床位。醫共體一體化建設開通綠色通道,極大地方便了像萬大爺這樣的患病老人的就醫和來回轉診,提供同質化醫療服務的同時,保證了老人治療的延續性。
“聯合病房一方面可以讓在醫院度過危險期的病人能夠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繼續康復治療,另一方面,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識別出的確診重癥患者,可以通過綠色通道及時轉診到醫院救治。暢通雙向轉診渠道,為患者提供連續、同質化的診療服務。”據陳亮介紹,聯合病房不僅提升了患者的就醫體驗和健康結局,也優化了醫療資源配置,賦能了基層醫療機構,是深化分級診療、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模式的有力抓手。
“五床聯動”模式雖然在島城剛剛起步,但已然在醫養深度融合領域不斷探索“青島經驗”,展現出獨特的優勢和不俗的潛力。根據日前印發的《青島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青島將持續開展“五床聯動”試點,發展護理型床位和認知障礙照護床位,到2027年,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將會達到80%以上,島城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日益完善,讓更多老年人實現老有“醫”靠。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涵 攝影報道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