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小豆青蟲 種出好“錢景”
在膠州市李哥莊鎮矯戈莊村,農民王淑梅靠養“蟲子”火了。別人眼中的田間害蟲——豆青蟲,在她家卻成了賺錢的“寶貝”……五年前,她和丈夫還靠剪線頭做帽子加工維持生計,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們接觸到豆青蟲養殖。從最初的膽怯、失敗,到如今年銷售額80萬元,她硬是靠著不服輸的勁頭,把不起眼的“青蟲”養成了“金蟲”。如今,她不僅自己養蟲致富,還帶動周邊40多戶村民一起干,讓這條創業路越走越寬。
偶然機會
發現豆青蟲養殖商機
記者在矯戈莊村的豆青蟲養殖基地看到,田間大豆綠意盎然,長勢旺盛。一片紗網罩著的種植棚內,大豆植株已有一米多高,枝葉舒展,嫩葉青翠。為防止豆青“逃”出去,用一層防蟲網罩了起來,網內不時有褐色的蛾子在葉間飛舞,而翻看豆葉的背面,大小不一的豆青蟲正扭動著肥碩的身體,啃食著鮮嫩的葉片,發出輕微的咀嚼聲,空氣中彌漫著自然的氣息。
在豆田的一側,王淑梅和丈夫姜緒孟正蹲在壟溝間,專注地用牙簽將蟲卵一枚枚輕輕固定在豆葉背后。“蟲卵貼得穩,蟲苗孵得好。”王淑梅一邊忙活,一邊向記者介紹。
“2019年,我和丈夫還靠兩臺電腦剪線機在家做帽子加工。長期久坐讓我落下頸椎病,醫生建議換個活法。那時候,正好我丈夫從報紙上看到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有人靠養豆蟲致富,就想試試。”王淑梅說,李哥莊鎮靠近大沽河,當地曾盛產大豆,她小時候常跟著大人撿豆蟲。只是后來種植結構變了,大豆種得少了,蟲子也不常見了。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抗拒的。一個女人天天對著蟲子,哪受得了?那陣子跟老姜吵了不止一次。”王淑梅說。但在現實面前,夫妻倆最終冷靜了下來。她說:“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哪能松懈?我們咬咬牙,決定試一試。”
創業不易
從“賠錢蟲”到步入正規
“就這樣,我們的豆青蟲養殖之路開始了,但這條路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順利。”王淑梅回憶道,最初的兩年里,由于缺乏經驗,他們幾乎是“摸著石頭過河”,困難接踵而至。肥肥綠綠的豆青蟲,在雞、鴨、刺猬、黃鼠狼甚至一些鳥類眼中,就是再美味不過的食物了。因此,每次投放蟲卵后,王淑梅和丈夫都要及時罩上防鳥網,避免這些“天然捕食者”來偷吃他們辛辛苦苦培養的豆蟲。
第一年試養豆青蟲時,在春季投放蟲卵,結果卻因時機不當而導致整茬失敗。豆蟲卵孵化后,本應生長為可售的成蟲,但由于放卵時間過早,氣溫條件不適,蟲子很快化蛹并羽化為蛾子飛走了,最終賣不了錢。“這其實是因為季節不對,投放蟲卵的時間太早。”王淑梅解釋說,春季這茬豆蟲養殖,時機非常關鍵。如果放卵時間太早,豆蟲在發育為成蟲時會遇到低溫,無法正常生長,反而提前蛹化、羽化,直接影響產量和收益。通過這次教訓,她意識到,蟲卵投放不僅看溫度,還得精準把握季節節律,才能確保蟲子順利成長、準時采收。
還有一次,豆青蟲到了下蟄期竟然滿地亂爬,有些甚至爬到了馬路上。夫妻倆不明所以,只能每天中午趴在地頭撿蟲子。“那時候我膽子小,根本不敢用手,只能用筷子夾。可蟲子太滑,根本夾不起來。”王淑梅說。后來通過觀察才發現,原來是地面太干,蟲子本能地往南邊濕潤的溝里鉆。于是他們開始嘗試用噴管給豆田灑水,為蟲子創造入土蟄伏的適宜環境。
更棘手的是農藥殘留的問題。“豆青蟲是純綠色食品,一點農藥都不能碰。”王淑梅提到,曾因鄰居用無人機為玉米噴藥,風一吹,農藥飄進了豆蟲養殖地。結果約三畝地的蟲卵幾乎全軍覆沒,那片地最終顆粒無收。
“養蟲的頭兩年,不但沒賺錢,反而賠了十多萬元。”她說,那段時間壓力特別大,甚至一度萌生放棄的想法。好在丈夫鼓勵她再堅持一年,“成就成,不成就收。”于是兩人繼續咬牙堅持。終于,第三年,他們迎來了第一次真正的豐收,到了第四年,更是實現了自主育卵,養殖步入正軌。
效益可觀
每畝地收入一萬五千元
豆丹,又稱為豆青蟲,營養極為豐富,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種人體無法合成的氨基酸,是一種純天然的綠色食品,被譽為“國內少有,蘇北僅有,灌云特有”的美味珍品。豆蟲既可在大棚中養殖,也適合露天豆田喂養,只要掌握正確的養殖技術,不僅不會影響大豆產量,還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由于其綠色健康、市場需求量大、售價較高,豆蟲養殖逐漸成為新興高效農業的一匹“黑馬”。
“豆蟲養得好,但銷路也得跟上。”王淑梅告訴記者,為了拓寬銷售渠道,她和丈夫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平臺,與即墨的網紅主播合作,通過短視頻與直播向外界展示豆蟲的養殖全過程,引發大量關注。她說,這種形式提高了知名度,還帶動了周邊村民加入養殖行列。“現在很多人都看到了前景,跟著我們一起干。”
“以前種玉米,一畝地也就掙一千來塊錢;現在養豆蟲,一畝能掙一萬多。”在田里查看蟲卵孵化情況時,王淑梅笑著說,豆子長到三四十厘米時開始投放蟲卵,次日即可孵化幼蟲,最快28天便能采收豆蟲。按照每畝地產出一百七八十斤豆青蟲計算,目前市場價格每斤可達100元以上,行情好的時候甚至可賣到150元。除去豆種、防蟲網、水電等成本,每畝凈利潤穩定在一萬五千元以上,效益十分可觀。
除了在地頭忙碌,王淑梅的身影也頻頻出現在手機屏幕上。為了拓展銷路,她自學短視頻拍攝與直播,在抖音上展示豆蟲養殖全過程。她還主動聯系當地網紅主播合作,將豆蟲包裝為“鄉村高蛋白食品”,推廣給城市消費者。
下一步打算
帶動更多人一起致富
“一開始在社交平臺做直播時,沒人相信我們養的是吃的蟲子。可現在,大家都搶著要。”王淑梅笑著說,在李哥莊鎮政府的支持下,各級媒體紛紛為她宣傳造勢,豆蟲養殖迅速成為當地特色產業。鄉親們看到她的成功,也紛紛加入其中。到2024年初,已有40多戶農戶參與到蟲卵訂購和養殖中,種植面積擴大至300余畝,養殖規模實現翻番。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和食品多樣性的重視,昆蟲食品逐漸走上餐桌。順應這一趨勢,王淑梅計劃在豆蟲養殖的基礎上,借鑒江蘇灌云等地的經驗,延伸產業鏈,開發“蟲宴”系列預制菜,如豆丹炒肉、豆丹燉雞、豆丹豆腐等。這些菜肴不僅保留了豆蟲的原汁原味,也更適合現代家庭便捷烹飪。
“我們想把豆蟲養殖做成本地的特色農業品牌,帶動更多人走上致富路。”談及未來,王淑梅語氣堅定。她表示,豆蟲養殖已步入正軌,對于想學習技術的農戶,她愿意免費傳授經驗,還提供回收服務,解決銷路后顧之憂。
為了進一步提升影響力和互動感,每年“十一”前后,她還會在基地推出“挖豆蟲”體驗活動。市民不僅能參與勞動、感受農趣,還能將收獲的豆蟲帶回家。這一方式既增加了人氣,又節省了人工成本,可謂一舉兩得。
青島晚報/觀海新聞/掌上青島 記者 馬丙政 攝影報道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