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做強做優“青島農品”品牌集群
農產品品牌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引擎”,對提升產品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和推動產業升級具有深遠意義。
近年來,青島市農業農村局、青島市財政局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品牌強農戰略的決策部署,將其作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累計安排市級財政資金2.9億元,拉動社會投入52億多元,做強做優“青島農品”品牌集群。全市累計培育市級以上知名農產品品牌227個,“青島農品”區域公用品牌連續6年入圍全國“十強”,青島市連續三輪獲得全國“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優秀等次,品牌強農戰略成效卓著,為“青島農品”打開了更廣闊、更高端的暢銷優銷新空間。
聚力特色育品牌,夯實品牌農業產業基礎
品牌的生命力,深植于堅實的產業基礎。青島立足資源稟賦,深挖地方特色,打造了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高地和明星產品。
西海岸新區的藍莓種植面積近10萬畝,是全國縣域面積最大的藍莓規模化生產基地,被譽為“中國北方藍莓產業化的搖籃”;萊西市店埠鎮胡蘿卜種植戶達7000多戶,種植面積約5萬畝,年總產量達25萬噸,儲存量60萬噸,帶動農戶年均增收8萬元,入選農業農村部“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平度市大澤山葡萄種植規模3.5萬畝,擁有葡萄品種300余個,年產葡萄5萬余噸,葡萄產值8億元……
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條件和歷史悠久的地方保護品種,青島做大特色農業集聚區,積極發展膠州大白菜、平度大澤山葡萄等特色農業,培育出1個國家級、4個省級特色農業優勢區,帶動特色農業種植面積達到400多萬畝。
同時,以“青島農品”品牌矩陣為引領,做強特色產業鏈條。在全市科學布局,聚力打造糧油、奶業等8條百億級特色集群產業鏈,茶葉、藍莓、胡蘿卜等15條十億級特色農業產業鏈,聚力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鏈”上帶動成效顯著——在萊西,胡蘿卜產業實現了從育種、種植到智能分揀、精深加工、全球出口的完整閉環。智能分選線上,機器僅需3秒即可精準完成胡蘿卜大小、糖度檢測,科技賦能效率躍升。走進各大“盒馬鮮生”超市,色彩繽紛的小番茄引人注目,這正是凱盛浩豐集團打造的“綠行者”品牌番茄,也是第三批省級知名農產品企業產品品牌。作為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萊西凱盛浩豐著力推進生產鏈、供應鏈、智慧鏈、品牌鏈“四鏈合一”,助力“青島農品”打開市場,拓展銷路。平度市崔家集鎮建起4000多個溫室大棚,種植西紅柿2萬多畝,躋身中國西紅柿主產區行列,帶動村民增收10.6億元,帶動村民年增收超6億元。
“強產業”,首先是要有“強龍頭”。青島做優特色農業龍頭企業,以此帶動全產業鏈提升。出臺了《關于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意見》,加快培育18家“鏈主企業”和32家新一代“青島金花”企業,培育出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111家,年營業收入達到2400多億元,其中23家農業企業進入中國農業企業500強。龍頭企業的壯大,為“青島農品”注入了強勁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引領力。
聚力培優樹品牌,壯大“青島農品”品牌矩陣
品牌建設,離不開精心培育與有力引導。近年來,青島構建了完善的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推動品牌矩陣枝繁葉茂。
“加入合作社后,靠著‘國家地理標志’這塊金字招牌,我們的芋頭價格翻了3倍,社員年均分紅穩穩超過5萬元。”即墨鰲山衛街道白廟芋頭合作社理事長江崇美如是說。
這是品牌對農戶“真金白銀”增收的作用。為讓更多的“江崇美”從農業品牌中有獲得感,青島不斷優化政策支持,出臺《加快發展品牌農業的實施意見》《青島市農產品品牌建設實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培育出市級以上知名農產品品牌227個。其中,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54個,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首位。
不僅如此,青島市農業農村局、青島市財政局還制定了《青島知名農產品品牌管理辦法》,對獲得省級以上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的主體,分別給予50萬元、15萬元的一次性獎勵。目前已獎補43個省級知名農產品品牌,獎補總額達890萬元。這一機制有效調動了全市上下打造品牌的積極性,“采食即墨”“膠味領鮮”“萊西有禮”等一批特色鮮明的縣域公用品牌逐漸成熟,與“青島農品”區域公用品牌交相輝映,形成強大的品牌集群。
膠州大白菜研究所所長荊世新深耕白菜領域30余年,見證了品牌帶來的蝶變:“過去空守優質資源卻賣不上價。如今,‘膠州大白菜’成了明星產品,旺季單棵賣到50元還供不應求,品牌溢價的力量令人驚嘆。”
讓品牌走出深閨,香飄四海。青島以知名展會、電商平臺和重點城市群為載體,加大農產品推介、展示、展銷力度。先后組織80多家知名農產品品牌赴上海市參加長三角農產品推介活動,赴廣州參加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達成簽約訂單和合作意向1700萬元。展會上,膠州大白菜等品牌農產品以棵為單位出售,單價30-60元不等,價格相當于普通大白菜的10倍多。
圍繞激活消費活力,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聯合市南區政府舉辦了2025青島農業農村促消費暨“青島農品”進社區活動,50余家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黃島藍莓、萊西湖鳙魚、王哥莊大饅頭等300余種優質農產品集中亮相,嶗山茶、田瑞雞蛋等6家農產品品牌主體開展現場推介,通過“產地直供”模式,確保新鮮直達,全方位滿足市民多樣化消費需求。活動還邀請青島市團餐與酒店服務業協會、青島航空、泰祥源等行業協會和農產品供應鏈采購商現場洽談采購,并組織鄉村達人直播帶貨,線上線下同步發力,拉近“青島農品”與市民之間的距離。
“這兩年,‘青島農品’的整體宣傳給我們帶來了巨大流量。我們抓住機遇,加大宣傳力度,還開辟了直播團購新渠道,現在單場直播銷售額就能沖到20萬元。”萊西夏格莊蒜香雞負責人張為連對品牌賦能感觸深刻。
聚力品質鑄品牌,厚植品牌農業內核競爭力
品質是品牌的生命線,是“優銷”的根本保障。青島堅持標準引領、全程監管,筑牢品牌發展的質量根基。
標準化是品質的保證。青島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制定農業地方標準和技術規范314項,建成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1200多處。培育出2個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蘋果、茶等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率達到73%,全市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保持“負增長”。
“我賣這個價格,正是黃島藍莓的品質、品牌給我的底氣!”“藍寶實”藍莓品牌創始人佟立杰被譽為“中國藍莓標準化種植第一人”,其從種植源頭嚴苛把控,確保每一顆藍莓都達到國際標準,產品暢銷國內高端市場并遠銷海外,真正實現了從“種得好”到“賣得好”,從“國內市場”到“國際舞臺”的跨越。
被譽為“中國名茶之鄉”的青島西海岸新區海青鎮堅持“有標貫標、缺標補標、低標提標”原則,發展茶園3.5萬畝、茶葉種植村57個、茶企200余家,年生產干茶260余萬斤、產值突破3.73億元,“海青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8.83億元。
全程監管為品質護航。市農業農村局打造“質量安全”“智慧畜牧”等數字化監管新場景,對全市13.7萬余家種植業、畜牧業、投入品等生產經營主體開展精準化全程監管、高效化即時服務,基本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
馬家溝芹菜是智慧監管的受益者,率先建立“從種子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綠色食品認證等多項殊榮。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起智能溫室,二維碼溯源系統“嵌入”每一份產品包裝,傳統農耕智慧與現代品控體系碰撞出新的“火花”。在青島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統籌下,馬家溝芹菜以“嫩黃清香,空心脆筋”的獨特口感,叩開高端餐飲市場的大門,實現12.8億元的品牌價值,書寫著“一棵芹菜闖市場”的傳奇。
聯動兜底為品質“加碼”。市農業農村局全年完成定性定量檢測1.5萬批次、快速檢測38萬批次以上,全面推行農產品合格證管理,提高地產農產品合格率。對發現質量問題的農業市場主體,實行一票否決,已撤銷5個知名農產品品牌稱號,維護了“青島農品”的金字招牌。
聚力數智塑品牌,激發品牌賦能內生動力
“親愛的觀眾朋友們,歡迎來到我們的‘青島特色農品’直播間!”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在全國農業農村系統推出AI數字人直播間,在抖音等平臺開展7×24小時不間斷直播帶貨。直播間里,數字人主播青小豐宛如來自青島田間的鄰家女孩,清新又親切。青小豐清新亮麗的形象、靈動的講述,讓觀眾仿佛看到“青島農品”背后的故事,更添對“青島農品”的向往。
如今,數字化浪潮為品牌農業插上騰飛之翼。青島積極擁抱新技術、新業態,重塑品牌價值鏈。
強化平臺引領。在全省率先建成云網融合、算網融合、云算一體的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突出服務、保障、決策、管理、調度、指揮6大功能,實現“三農”工作“一圖速覽、一屏統管、一鍵直達”。成功入選全國智慧農業優秀案例、全省數字政府優秀案例,獲得全省數字鄉村建設創新大賽第一名。
強化模式帶動。大力發展“互聯網+營銷”“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營銷新業態。培育引進直播電商機構400多個,帶動發展農村電商2.8萬家,設立農村電商實訓基地15個,培育出農村電商帶頭人3100多人。通過網紅帶貨、社區團購等新模式,打造出“沃隆堅果”“一顆大番茄”等知名電商品牌,拉動農產品電商交易額達到135.1億元。
強化補鏈增效。累計爭取中央財政資金5000多萬元,支持建設200多個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著力打造功能銜接、上下貫通、集約高效的產地冷鏈物流設施網絡,全力提升農業產業鏈和農產品供應鏈保障水平,為農民年增收1億元以上,降低果蔬損耗20%以上。
青島銳陽蒜薹專業合作社擁有蔬菜種植基地3000余畝、恒溫庫容量12000噸,通過發展冷藏保鮮設施,補齊蔬菜收購、入庫、保鮮、加工、銷售中薄弱環節,產地集散、商品化處理以及低溫處理能力顯著提升,售賣價格高于市場價格0.6元/公斤,年均可實現增加銷售收入60萬元。在西海岸新區六汪鎮的膠河馬鈴薯合作社,冷庫中存放著兩個月前收獲的馬鈴薯。其負責人介紹,冷庫溫度始終保持在14到16℃,可以很好地保存馬鈴薯的干物質。由于和百事公司簽訂了訂單農業合同,這座冷庫里的馬鈴薯會定期出貨,最終被加工成大家熟悉的薯片。4年前,這個合作社申請到65萬元農業補貼,對冷庫升級改造,進而帶動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一萬兩千畝。
從田間地頭的標準化生產到消費市場的品牌溢價,從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到鄉村振興的全面帶動,青島的探索證明:品牌化不僅是農產品的“身份標識”,更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驅動力。未來,隨著消費升級和科技應用深化,青島將進一步推動品牌強農,實現“品質農業”向“價值農業”跨越。
(張 晉 張 敏 趙嘉偉)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